周顺回头望了望身边的一脸肃然的那个赵庄主,心里不禁苦笑,这赵庄主从前可是在中原当过军爷的。自己这样的小民怎么能通他比。不过眼见杨辛荣那张霜下来的脸,周顺还是硬将到嘴边的话给吞了回去。
“周庄主,别怕。只是走个过场,不会有事的。”发话安慰周顺的正是同为农场主的赵志诚。早年在帝国第十野战师服役的他最终以中校军衔退了役,他不仅捧回了五枚勋章,更得到了一块在中南半岛西海岸的封地。但他并没有像大多数军官那样将封地卖掉,或是委托他人经营。而是义无返顾地离开了中原在自己的封地上做起了农场主来。经过这些年的经营赵志诚的农场不仅业务蒸蒸日上,更是将伐木场开到了安曼。由于这次安曼的土王但方面宣布提高地税,并对他们这些外来者及所属奴隶征收人头税。作为受波及者和木材行会的会员,赵志诚也受到“邀请”。对于这样的事他早已习以为常了。
不知是出于对军人的尊敬,还是受赵志诚本人的气质所感染,周顺立刻就安静了下来,不再与杨辛荣纠缠了。见此情形,杨辛荣不由向赵志诚投向了欣赏的目光。心想不愧是当过军官的人,论气度、论见识、论手段都不是寻常人可比拟的。其实一直以来退役军人都是海外最受商会赏识的侨民。无论他们是否当过军官、是否识字,光是他们身上那股子桀骜的气势就足以让土著、红夷胆寒了。再说这些人早年都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的,刀枪棍棒样样精通,只要稍加联络便能组织出一支善战的部队来。在信奉丛林法则的印度洋,这才是商会向外扩张的最大本钱。不过中华朝的退役军人优待颇多,肯出洋冒险的毕竟是少数。像赵志诚这样在本土身经百战的高级军官更是凤毛麟角。由于商会内部最近正在谋划要在中南半岛的西海岸建立起一支由华人组成的民团,来保护周围地区华人的利益。顿生惜才之心的杨辛荣开始在心中盘算起如何拉拢眼前这位赵中校出任民团总教头来。
正当杨辛荣暗自盘算之时,府邸里深出终于有了动静。一个僧侣打扮,神情俱傲的男子出来向众人宣称柴明达尔肯见他们了。一瞬间如释重负的杨辛荣等人兴奋地站起了身。可他刚要踏上台阶,那个僧侣却径直挡在了他的面前。在叽里咕噜说了一通土话之后,僧侣转身朝着欧洲商务使双手合十恭敬地行了一个礼。见这架势,不用翻译杨辛荣都知道这是在让欧洲人先行。觉得尊严受损的中国商务使们脸色顿时就变得铁青起来。而那些个欧洲商务则各个抱着幸灾乐祸的表情大摇大摆着先行进入了房间。
此时,惟有荷兰特使似乎是颇为同情地偷偷凑到了杨辛荣身旁,粤语悄声叹息说道:“杨先生,这些土著真是愚蠢,竟然凭肤色来判定接待标准。咳,谁叫他们高等种姓的婆罗门、刹帝利都是白人呢。可他们那里知道不是皮肤越白越有权利的。印度洋上最有实力的霸主站在他们面前都不知道讨好。还真是有眼睛没有眼珠子啊。”
眼看着为自己打抱不平的荷兰人,杨辛荣不由在心中冷笑道,你欧洲人的算盘打得精,我香江商会也不是傻子。他很清楚这帮欧洲人在莫卧儿帝国经营多年一直都没太大的发展。主要是因为莫卧儿帝国的军事实力比较强劲。就算是欧洲诸国联合起来,亦不能在军事上给造成多少打击。但中华帝国就不同了。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后勤补给中国都拥有欧洲国家难以比拟的优势。若是能拉上中国一起干一票,不怕印度人不就范。当然两方能打得两败俱伤那是更好。当然他表面还是极其克制地回复了一句:“那里这是如乡随俗嘛。”
面对杨辛荣云淡风清的回答,荷兰特使不置可否地耸了耸肩。他心里也清楚比起欧洲人来,中国人对脸面上的事更为重视。从众人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印度人的愚钝其实已经让中国人怒火中烧了。自负天朝子民的中国人在一个小土邦国受到如此待遇,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在他看来一切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第67节 臻盛世奥斯曼称雄 中西使共游苏伊士
印度土邦主在中国人眼中看似可笑而又愚蠢的举动,对于印度人来说却是天经地义之事。正如中国人自称天朝上国,欧洲人自负文明中心,印度人也不过是在以他们自己的世界观来应对这个世界罢了。至于说世界应遵循何种文明的世界观取决于何种文明更强盛。那在此时的穆斯林世界确实有这个本钱傲视全球。因为穆斯林世界正是趁着16世纪,基督教世界刚刚觉醒,华夏世界陷入没落的间隙蓬勃发展起来的。待到17世纪上半叶时,伊斯兰教已从沙漠滩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教派成长为了世界上是大的、发展最迅速的宗教。
因此,如果这个时候火星上真有一位神话中的观察者,在观察整个地球,那他一定会认为穆斯林的世界才是这个星球的主宰。其实自1500年起,穆斯林世界就已经是各大文明中占据地域最广的一个文明。而且在那之后,它还在继续大力地向外扩张。与基督教世界向海洋扩张不同,穆斯林世界扩张的方向是内陆。当16世纪,葡萄牙人在印度和东印度群岛获取立足点时,当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陆征服一个帝国时,奥斯曼土耳其人也正在闯入中欧,蹂躏匈牙利,并于1529年围攻哈普斯堡帝国的首都维也纳。与此同时,在印度,莫卧儿帝国杰出的皇帝也正在稳步地向南扩展自己的帝国,直到他们成为几乎整个半岛的主地在其他地方。一时间穆斯林信仰在非洲、中亚和东南亚诸“原始”民族中间广为传播。
而穆斯林世界最引以为傲的莫过于它的“三大帝国”——地跨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的奥斯曼帝国、波斯的萨菲帝国和印度的莫卧儿帝国。这三大帝国在17世纪均已臻于鼎盛,并且统治着伊斯兰教的中心地带。无论是在经济、军事、政治、文化角度穆斯林世界都能傲视欧洲的基督教世界,甚至刚刚苏醒的华夏世界。
这其中又以奥斯曼帝国最为强盛。建立这一以他们自己名字命名的帝国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是原先来自中亚、广为分散的突厥人的一支。13世纪后期,其中有一伙人定居在塞尔扶帝国的西北最边缘地带,那里距分隔欧、亚两大洲的战略要地达达尼尔海峡还不到50哩。1299年,这伙人的首领,一个叫做奥斯曼的人,向塞尔柱帝国最高统治者宣布独立。当时任何都人都不曾想到这样一个以土匪首领名字命名的不起眼的小国,日后成为傲视世界的奥斯曼帝国。
而今臻于鼎盛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是一个横跨三大洲,拥有人口5千万的泱泱大国。无怪乎当时的基督教徒对这一不断扩张的奥斯曼帝国都很敬畏,把它形容成:“一团日益增长的火焰,不管遇上什么,都紧紧抓住,并进一步燃烧下去。”而这种敬畏很大程度上是原于土耳其人的军事实力。出于地理上的原因,欧洲人对土耳其军队是非常熟悉的,与他们打交道有大量的直接经验。这些经验使得欧洲人一直以来都视土耳其人为最勇敢的东方人。他们拥有火炮火枪,以及多得犹如蝗虫一般的军队。当然土耳其军队在火炮装备方面通常落后于欧洲军队。因为他们靠欧洲人供给最先进的大炮和最富有经验的炮手。不过,这种差异仅仅是程度上的。因缺乏火炮而无力抵御进攻的情况,对奥斯曼帝国来说,并不存在。正如所有穆斯林国家的军队一样,作为欧洲夙敌的奥斯曼帝国也可获得大量装备,只是这些装备并不象同一时期最好的欧洲军队的装备那样有效和得到很好的操纵。
与欧洲人口中形容的野蛮、好战、愚昧恰恰相反,这个时代任何一个穿行于奥斯曼帝国城镇的旅客都会惊讶于穆斯林世界宽容。因为当欧洲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互相残杀,不断地迫害、劫掠犹太教徒时。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在穆斯林世界中却享受到了其在欧洲时难以比拟的自由。
1654年7月,经过了数个月的航行,中华使团抵达了奥斯曼帝国在红海上重要的港口——苏伊士城。虽然出于行程问题,使团无缘拜访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但眼前古老而又繁华的苏伊士城依旧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