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

刑徒[校对版] 庚新 4683 字 2022-11-12

这些出土文物不仅让我们得以见到秦隶的庐山真面目,而且也对程邈创造隶字的说法有了新的更准确的认识。也就是说,程邈创造的所谓新书体,其实早在战国时就在各国民间流行使用。从考古发掘的一些先秦金文、帛书和简册遗物看,隶书的萌芽期当在周朝。如西周孝王时代的《小克鼎铭》等作品,在其笔法上就已初露隶书的端倪。到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字开始了由篆向隶的转变。这一点,从一些出土的战国中期的帛书和木简文字上,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如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城郊郝家坪发掘了一处战国土坑墓葬群,在众多的出土遗物中有两件木牍,一件残损严重,另一件却较完好,字迹清晰可辨。青川战国木牍比云梦秦简约早八十年,它的字体和秦简上的秦隶极为相似。这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隶书。这说明,秦朝时既有篆书这样的官方文书的规范字体,也有像隶书这样非官方用的简化字体。程邈只是对当时已经存在的这些隶字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收集和系统的整理加工,“去杂取精”,进一步规范罢了。也就是说,隶书是许多人靠日积月累共同创造的,决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功所成。程邈之功应为编纂整理之功,而非世人所言创始之力。

程邈创造隶字的传说虽然不完全可信,但应该承认他所做的编纂整理工作。作为一个基层秘书工作者,程邈能做成这么一件伟大的事业,自然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现在的秘书工作者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荣耀。同时,程邈那种历经坎坷而矢志不移、精勤奋进、自强不息、好学不已的精神更值得肯定和赞赏。人生在世,谁无挫折?有的人遭受挫折而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有的人却在逆境中“愿保金石志,无令有夺移”,把苦难和挫折当作一块垫脚石,结果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了超越自然的奇迹。正如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一样,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人在顺利时不能得意忘形,在逆境中也不要一蹶不振,这便是程邈献字赎罪所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和教益。

程邈与隶书

唐张怀瓘《书断》中说:“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原为县里小官,因罪入狱,他整理了隶书3000字上奏,秦始皇认为很好,赦其罪,并封为御史。

相传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徒隶,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监狱里。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的么牌用篆书写很麻烦,就作了改革,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又创立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很欣赏,不仅赦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规定在官狱中应用。因为程邈是个徒隶,起初又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这个故事可能有很大附会的成分。实际上正像书法的产生一样,隶书也是靠日积月累许多人共同创造的,程邈所作的大概是整理工作。

书法上称秦隶为“古隶”,汉隶为“今隶”。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简千余枚,上为墨书秦隶。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甲本》已有了明显的隶意。

李必骆甲(转)

秦风刚烈,秦人善斗,有歌曰“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就是生动写照。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废世袭而行军功,秦国人都把杀敌立功作为赢得高官厚禄,进而光宗耀祖的途径。

然而,楚汉之争正烈,却有两位勇猛的秦国骑士委婉谢绝了刘邦做骑将的任用,甘愿屈居左右校尉之职,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若想揭开谜底,只有从萧何下手。

刘邦在做了皇帝之后评论萧何的功劳,归纳为“后勤保障”,即镇守后方,安定民心,保证粮秣,续发兵员,照此看来,萧何当然做了许多征兵选将的工作,而萧何向来以知人善任著称,“月夜追韩信”早成为千古美谈,所以当不会对享有大名的重泉骑士李必骆甲不闻不问,视而不见。因此,二人经萧何选拔之后推荐给刘邦是可以肯定的。既然萧何在保举韩信之前先进行秘密深谈,那么将李必骆甲送到前线时先行谈话教育,进行必要的嘱咐,可以视为对“年轻人”的关心和关怀,很符合萧何的性格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认定,二人在面临选将的关键时刻的谦让是萧何谆谆教诲的结果。“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此话谦虚得体而又充满自信,令人不难从中看出萧何的影子。

以后的故事证明了李必骆甲的才干。先是在荥阳东面的黄河滩上把项羽的精锐铁骑打的狼狼大败,接着是突袭项羽的后方,绝其粮饷,最后是追杀项羽,逼迫他自刎乌江。就这样,李必骆甲虽然没有封侯之赏,却也把官做的稳稳当当,凭借谦逊的品格和卓著的军功而深受皇上的信任,无忧无虑的享受太平和富贵。这样的“远见卓识”只有丞相才会有,他们发自内心的佩服并且感激自己的人生导师----萧何。他们是皇上的“红人”,丞相的学生,当然,他们并没有觉得他们已经成为萧何“安插”在刘邦身边的“耳目”这样的“耳目”究竟有多少?谁也难以说清楚。后来刘邦萧何反目,刘邦把萧何下狱,刘邦身边的卫士长竟然不动声色的把皇上教训一番,足以给人们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

透过谜一样的李必,谜一样的骆甲,我们看到的是谜一样的萧何:从容低调,以退为进,不争而争。《孤箫残荷》仔细解读了萧何与李必骆甲的这种“师生关系”,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唐厉

《史记会注考证》引周寿昌曰:“沛公此时左司马尚有孔聚、陈贺、唐厉、不止曹无伤一人。《功臣表》可证。”

唐姓发源地至少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

曹无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