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4页

而有马忠赖也道:“广纲殿下,胜荗殿下说得没有错,这件事情只能由中国皇帝来处理,我们不能从中作梗,而且你放心好了,中国皇帝不会不明白伊达纲宗、上杉刚宪的小聪明,还记得在关原合战之前,中国皇帝是怎样坚决的逼迫他们表眀立场了吗?因此中国皇帝不会给他们好脸色,你就等着看好了。”

毛利广纲想了一想,也点点头,道:“两位殿下说得有道理,是我太冲动了。”

原来伊达纲宗、上杉刚宪本打算在倒幕和幕府之间左右逢源,大捞好处,但却被商毅严辞拒绝,而幕府也改变了一味拉陇的立场,结果弄得里外不是人。两人也是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因为在这个时候,无论投降那一方,都不讨好。

好在是在随后的时间里,倒幕和幕府谁也没理他们,而是各自集中了所有人马,在关原进行决战。两人经过了一番商量,认为现在又有机会了,于是拉陇了一批观望的大名,聚集了一批人马,坐观双方的成败。

因为按两人的估计,这次关原合战双方都集中了所有的人马,败者固然是彻底完了,而胜者也必然会遭到重大的损失,而自己正好可以挟兵自重,视战斗的结果而定,失败的一方当然只能依靠自己,而胜利的一方在损失重大之后,也不敢轻视自己的实力,只能和自己妥协,从而达到扶持失败者,与胜利者分享成果的目地。而如果双方两败俱伤,那么就更好,由自已出面收拾残局,摘取最后的果实。

因此在关原合战结束以后,伊达纲政立刻打发弟弟伊达宗实到达关原,以参拜商毅为名,实际是探一探倒幕军的底,还剩几分力量,当然在同时也派人去了江户,对两边的情况都要了解。

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胜利的果实(二)

商毅得知了伊达宗实来参见自己以后,也觉得十分好笑,没想到伊达纲宗、上杉刚宪居然还真派人来了,难不成他们还真以为这点小把戏能够耍得了自己吗?

虽然商毅从来不否认,日本人确实有不少优点值得中国学习,比如善于学习,做事认真,性格忍韧,能吃苦耐,但缺点同样也不少,排除掉一些认识上的差别之外,日本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受制于岛国心态,视野太过狭窄,只重视细节而不重视整局;能把每一个小局部计划得非常详尽,但在大局观、大战略上却非常短视;往往只看得到眼前的一点蝇头小,而忽视未来的长远发展。用古话说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这些特点在伊达纲宗、上杉刚宪身上体显得犹为明显,当然也包括这次发劫战争的酒井忠胜。

在当初起兵倒幕府的时候,这两个藩就一直摇摆不定;而且在中华军登陆日本,倒幕和幕府的势力发生根本变化,但仍然企图在双方之间左右游离,捞取好处;而在商毅明确的拒绝了他们之后,居然还想拉起一帮势力,挟兵自重;现在日本大局己定,又想来伸手摘桃子,那有这样的好事。而且抱着和他们一样心理的大名还有不少,这两个只不过是其中势力最大的而己。

不过伊达纲宗、上杉刚宪派来了使者,商毅到也不妨一见,因为可以像他们明确表达自已的态度,同时也是让现在所有观望态度的大名知道,和中国不能打马虎眼,当然先还是要冷他一下。因此商毅也下令,让伊达宗实先等着,并且只给他安排了一间普通的帐蓬居住。一直到三天之后,各路进攻江户的人马都出发了,商毅才下令招见伊达宗实。

见面之后,伊达宗实到也十分知趣,不用多说,就对商毅行三叩九拜的大礼,并且说了一大堆恭维的话,什么为日本除害,吊民伐罪之类,商毅都听得有些不耐烦了,摆了摆手,道:“伊达宗实,在关原合战开始之前,朕曾下旨给你的兄长,让他早做决断,不可蛇鼠两端,那时为何不见你兄长出兵来助战呢?”

伊达宗实赶忙道:“回禀陛下,家兄其实早就想领军来关原助战,只是从仙台到关原,远隔千里,中间又有其他的大名阻挡,因此才未能赶到关原来,但家光和刚宪殿下已经汇集了三十四位大名,聚兵八万余众,正准备进攻冮户,为倒幕尽力,同时也是为家兄未能参战关原合战,做一些弥补,另外……”

商毅打断他道:“你不必再说了,伊达纲宗、上杉刚宪他们的心里想法我很清楚,当初就想在倒幕与幕府之间左右逢源,而后来见双方决战于关原,因此又想让双方两败俱伤,然后他们好出面收拾残局,现在是倒幕取胜,于是他们就打算挟兵自重,也想来从中分一杯羹,对也不对。”

伊达宗实也吓了一跳,赶忙道:“不,不,皇上是误会了,家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