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页

在商毅的政府内,正统士大夫出身的官员并不多,相反由于江浙地区的商业发达,大多数的官员都和商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商毅的统治区内,商人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在商毅的政府里,也有一批商人利益代言人,不过这股力量并不算大,还没有能左右政局的地步。

虽然在这时,商毅己经下令海军部开始准备对日作战,但在南京政府中,还没有提出对日本进行军事,只是把这做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而更多人则倾向于先向日本幕府提出抗议,然后看日本幕府的态度,再作打算。

但就在这时,又传来日军袭击琉球,占领了首里城,并且下令驱逐所有中国人的消息。

这一下在商毅的统制区里顿时开了锅,因为现在的琉球相当于是商毅的藩属,日本就这么悍然的出兵,袭击了琉球、占领首里城,还要驱逐中国人,实在是太有些是可忍、孰不可忍了。而且琉球与日本直航不一样,杭州和日本直航通商才三个多月,大部份的商人在这里面都没有什么利益,但琉球己经被商毅控制了三年多,许多江浙商人都在琉球设立了自已的分店,不仅牵扯到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还有大量的人身安全。

而且随后又发回消息,大约有一千五百余名中国人被困在琉球的军营里,被日军团团包围,危在旦夕,急需援军解救,而琉球被困人员的家属再一次联名向南京政府上书,这一次也明确提则,请求政府出兵琉球,解救自己的家人。因为这一次被困的人员数目更多,因此上书的人数是上一次的十数倍之多,同时在浙江还有一批商人也表示,只要商家军出动,他们愿意联合承担这次出兵的军费。

《杭州时报》再一次扮演了摇旗呐喊,推波助澜的角色,而且这次也直言不违,认为商家军应该出动,救援琉球,解救中国商人,并且狠狠教训日本一顿。

《杭州时报》一直都是商毅政府的口舌,因此不少人都从中嗅到了一丝火药味,在行政都招开的会议上,也有人正式提出,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出兵。

费了这么多事,其实商毅等的就是这一刻。尽管商毅决定,以武力打开日本的国门,迫使日本开国通商,这也是后世列强惯用的手法,而且还堂而皇之的冦以维护本国利益的名议。

但商毅知道,自己现在并不能以通商为理由,对日本用兵。一来是现在中日直航通商的利益并不大,中国的损失也没有到要用战争来解决的地步,二来虽然说在自己的政府内部,只会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并不多,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是没有纯侵略别国,而发动战争,但是为了要和别国做生意而发动战争仗,在这个时代来说,是绝对不可想像的。

虽然以现在商毅的权力,完全可以无视反对意见,强行直接下令出兵,谁也没法阻拦。但商毅也知道,自己现在的身份已经不同了,不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势力,而是未来的皇帝,因此不管心理愿不愿,但一举一行都必须做出一个虚心纳谏、听从劝告的样子来,这才苻合中国传统的明君形像。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厶,那怕是做正确的事情,也必须尊重正确做事的原则和方法,否则就会变成一意孤行,不听忠言。说白了皇帝也不是想干啥就干啥。由其是想当明君。

不过商毅是来自后世的人,当然懂得所谓舆论和民意,其实都是可以由自己控制和煸动的,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式,什么事都可以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做。

这一招在后世那个号称世界警察的国家,玩得炉火纯青,每次要动武之前,都会开动宣传机器,拼命的摸黑对方,把对方说成是无赖国家、恐怖份子,世界公敌,打他就为民除世,除暴安良,维护世界和平等等,等把自己的国民都忽悠住了之后,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出手了。后世的英国文学家塞缪尔就一语中的:所谓爱国心,在大多数的场合,都是被流氓当做隐身衣来使用。

而现在的商毅当然还不至于做到那一步,不过日本也根本就不需要商毅来抹黑,就主动提供了足够动武的理由,只是需要商毅充份的利用起来,就可以达到煽动起宣战舆论的目地了。何况商毅手里还控制着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宣传工具《杭州时报》,这么一点小事,还不是手到擒来了吗?因此这一次出兵也成了顺应民意,维护中国利益的正义之举。

在政府内部取得了统一意见之后,商毅立刻以保护海外商人,中华藩属为名,下令出兵琉球,对日本动武。而这一次出兵的目地,对外宣称:一是保卫琉球、保护琉球的中国商人;二是打击日本,使日本臣服,释放商船、货物,以赔偿中国商人的损失。而潜在的目地,是迫使日本开通通商口岸,使中国的商品大规模打入日本的国内市场,迈出殖民日本的第一步。

当然出兵的条件是完全俱备的,虽然现在商家军没有向清廷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但这是在陆地上的情况。而在海上,商家军的海军己有近三年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海战了,突袭辽东也主要是陆军在作战,海军其实只是当了一回运输大队长,舰船士兵几乎没有受到任合的损失。

虽然在收复南京时长江舰队到是打了几场水场,商家军也损失了相当一部份的战船和兵力,但战场是在长江里,也同样不是在海上,海军部的五支分舰队中,也只有实力最弱的第四、五分舰队参战,而损失的战船大多都是小型的江船。因此在海面上的实力,仍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