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屈突通,屈突寿,高行真等人,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也常称赞他们的才能,以使拱卫京城,臣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太宗皇帝以开贞观盛世,致使大唐得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前隋所以衰败的原因。
太宗皇帝,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臣谈论起这些事,对于前隋炀帝的做法,没有不感到遗憾的。
内阁重臣,禁军骁将,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圣上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大唐皇室才能够万世永昌,天下才能安泰承平。
臣本是个平民,幸赖得以生在盛世天下,才能得以周全己身,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高居庙堂而获得显贵。
先帝不介意臣身份低微,学识浅薄,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臣府上来访看臣,征询臣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因此臣深为感激。
太宗皇帝也以为臣之陋才可堪一用,拔臣于微末之间,委以重任,十数年来,幸得尾从,倍加信重,太宗皇帝驾崩之时,又委以托孤之重,臣至今想来,仍旧倍加惶恐。
后先帝临朝,以臣为百官之首,奉命西征吐蕃,幸赖先帝洪福,芒松芒赞授首以降,后臣不孝,忤逆当朝,先帝不忍降罪,使臣得意苟全性命,此皆先帝恩重。
先帝大行,臣又受命托孤,算来,臣自步入仕途,至今已有三十二年了。
先帝深知臣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了臣。接受遗命以来,臣日夜担忧兴叹,唯恐先帝托付给臣的大事做的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明察。
所以臣自受命辅政以来,无一日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太宗皇帝,先帝在位之时,常念天下纷扰,当以大唐一隅谋天下安定,横扫寰宇,气吞八荒,以成不世之伟业。
如今突厥,吐谷浑,西域诸国,契丹,三韩,倭国,南洋诸岛,中南万邦皆以败亡,唯独大食独存。
臣接受遗命以后,每天寝食难安,所思之事皆为圣上鲸吞天下,以成三皇五帝之功业,而不敢懈怠。
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武库装备充足,应当勉励三军,西征大食,平定天下,臣粗鄙,仍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以完成太宗皇帝,先帝的夙愿,这是臣唯一能用来报答太宗皇帝,先帝之大恩,且忠心于圣上重托的事。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内阁重臣的责任了。
希望圣上把讨伐大食的任务交给微臣,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惩治臣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太宗皇帝,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内阁众臣等人的怠慢,用来揭示他们的过失。圣上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追念先帝遗愿,如此臣就受恩、感激不尽了。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以致语无伦次。”
汉末之时,英雄辈出,然杜睿最为崇敬的只有一个,便是诸葛亮,或许他没有《三国演义》之中,那般多智近妖,然而其大智大勇,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却不能不让杜睿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