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页

古老的丝绸之路蜿蜒曲折,向着大唐的西方无限延伸。

这条脚下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又被人们称为神仙路,起始于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帝都长安,是连接着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

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葱岭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中部和欧洲。

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最初作用是运输华夏帝国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后世的一位德国地理学家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东汉时的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罗马人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木硫克苏姆帝国取得中国丝绸的必经之途。

张骞首次打通的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并将这条路线首次打通延伸到了欧洲,到了当时的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洛阳,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最为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而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以至于后来,史学家都习惯于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

隋唐年代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京师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唐中叶战乱非常频繁,丝路被阻,规模远不如前,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而代之。

丝绸之路,最为人们最为习惯的路线,便是由长安、沿渭河至虢县,过汧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越大斗拔谷至张掖,而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再至葱岭,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再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越兴都库什山至阿富汗喀布尔,西行至赫拉特,再西行穿巴格达、大马士革,抵地中海东岸西顿或贝鲁特,由海路转至罗马。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华夏强盛文明的象征。

在当时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的传播为华夏先民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丝绸之路的存在,沟通了东西方世界,上千年来,丝绸之路一直是中原联系西方的黄金商道,中原的丝绸、茶叶、香料,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方,随着那些商旅的驼铃声,带去了世界东西两方的友谊,当然也并非一定就是友谊。

辞了在丝绸之路上,正有一支大军在前进,这是杜睿率领下的唐军,正沿着丝绸之路向西域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