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页

为了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唐朝利用突骑施给了阿拉伯相当沉重的打击。突骑施是一个突厥族的部落,可汗名叫苏禄,这突骑施受了唐朝的安抚,一心一意为唐朝打了好多仗。

开元六年大食将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中国领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开元十年大食呼罗珊已易将穆斯棱,往任之初即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大破之。

开元十二年叶齐德二世殁,希沙木继为哈利发,再遣穆斯林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之战,大食军大败,后卫主将战死,导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

从724至727年,突骑施深深地渗入粟特国境,远至康国本土。726年,突骑施为防卫骨咄而与阿拉伯人交战。这一段时间,突骑施在中亚是作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突骑施败亡之后,大名鼎鼎的高仙芝终于在此时登场了。

高仙芝本是高丽人,出身于将门之家。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到了开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首先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西域要冲,小勃律的转向使得西域诸国向唐朝进贡的通道被堵死,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上吐蕃重兵驻扎于此,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

于是在天宝六载,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高仙芝行军百余日,从安西出发,经过拨换城进入握瑟德,再经过疏勒,翻过葱岭,过播密川,抵达小勃律特勒满川,最后会师于吐蕃连云堡。

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此时吐蕃连云堡有万人吐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战中,唐军,斩五千人,活捉千人,获得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

吐蕃在小勃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除了,由于监军边令诚畏惧而不肯行,高仙芝只好留下三千兵,让边令诚领着守城,自己率兵继续深入,进逼坦驹岭。坦驹岭山口,海拔4688米,是兴都库什山著名的险峻山口之一。登临山口,必须沿冰川而上,别无其它蹊径。最后终于以千余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

天宝八载十一月,吐火罗叶护失里伽罗上表唐廷说,车师国王亲附吐蕃,此王切断了小勃律与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所以失里伽罗欲发兵击破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来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进至大勃律。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奉命出军,遂于翌年二月击破车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高仙芝的胜利也标志着唐朝中国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在库车驻地上,其行为俨然是中国在中亚的总督。

就在高仙芝忙于对付吐蕃的时候,阿拉伯的国内发生革命,在750年4月26日攻陷首都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建立了。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开始采取手段对抗阿拉伯的势力。

而在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之下,中亚诸国均臣服于阿拉伯,虽然有突骑施曾经和阿拉伯对抗过一阵子,但是突骑施败亡之后,阿拉伯迅速的恢复了在中亚的统治地位。为了打破阿拉伯的统治,高仙芝以石国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其实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为了打击阿拉伯在中亚的势力。

攻打石国实乃同大食重新争夺河中。志在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规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政治主权。

天宝十载正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突厥酋长、石国王、车师王,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可见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确已取得了初期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