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可没有武士道一说,即便是在日本这个对皇室十分崇拜的民族,要是没有好处就像要让别人卖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谓的武士道一词在江户时代才出现,武士道的思想借用了儒家的“忠”和“勇”,禅宗的“生死一如”等思想,并在神道思想的天皇信仰中杂糅重造而成。
武士道的渊源可以到日本的国家神道和神道教和佛教,以及孔孟之道和亚洲甚至世界各国文化。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地死,毫不顾忌地死,毫不犹豫地死”!
神道教的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也不可“臣不臣”,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政治背景下的日本,武士的形成是与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关联的。大化革新以后实行的征兵制随著中央集权制的衰落也日趋松弛。9世纪初改行“健儿制”,而导致服兵役成为贵族的专制,以至军队素质一落千丈。正于此时日本各地庄园兴起,庄园主为了领土和安全,而慢慢分离一些农民去训练,后来干脆成立了专门负责保卫工作的武士团。一些寺庙、神社也组织了“僧兵”。但庄园武装的建立,对地方构成威胁,意识地方势力也组织了武装力量。一般由当地的富豪组成,称为“郎党、郎众”。
武士势力的出现和加强,从11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范围的地区性武装集团。无数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统一指挥,组成了武士团。武士团的首领称“物领”下属称“庶子”。武士团有著极强的宗族观念,坚决实行首领的命令,实行主从关系。武士在战场上武勇和对主人的献身精神,是武士个人和武士团的基本要求,形成了“武家习气”,“弓矢之道”等新观念,成为维持武士团组织的重要思想支柱!武士兴起的年代,正是日本从律令社会转变为贵族社会的时期。也正是封建社会开始占据优势的时代。所谓武士的兴起,决不仅仅是贵族与武士之间争夺权利的过程,而且包含了武士从地方富农中产生的新兴力量。那时,作为地方地主的五武士,把根扎在土地之中。他们被任命为捕头、押司等,并且拥戴出身名门的武将为靠山。
然而现在的倭国社会当中,武士还没有衍生出来,如今天武天皇想要凭借他天皇的威望,红口白牙的就让别人替他卖命显然是不现实的事情。
天武天皇闻言也顿时翻了难,这个他刚才可没有想过,现在兵有了,却没有饷钱,这才真叫急死人,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钱,怎么打仗。
到时候让士卒们饿着肚子上战场,估计唐军还没有冲锋,他这边就一哄而散了。
想到这里,天武天皇不禁恶狠狠的瞪了村国男依一眼,当初要不是听从他的建议,花钱买太平的话,凭借皇室这么多年的积蓄,怎的也不会如此窘困。
村国男依知道天武天皇对自己不满,也赶紧开动思维,想了半晌,突然说道:“陛下!其实要说钱的话,其实还是有的!”
天武天皇眼睛一亮,道:“哦!在哪里?”
村国男依秃秃的额头渗出了细细的汗水,咬着牙说道:“如果臣没有记错的话,历代天皇的陵寝当中……”
“混账!”天武天皇,闻言顿时一阵暴怒,起身就朝着村国男依踹了过去,他完全没想到村国男依既然打起了历代天皇随葬品的主意。
村国男依的反应也很快,一把就抱住了天武天皇的大腿,大声急道:“陛下!如今皇国危在旦夕,为了保住皇国,保住天照大神的子孙,臣料想历代天皇陛下,也不会怪罪的!毕竟现在要紧的是保住大和国的社稷啊!”
听村国男依这么一说,天武天皇也愣住了,皱着眉一阵踌躇,过了半晌才咬牙道:“也只好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