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少爷的话,小人这两个孙子倒也念了几年书,大的这个叫杜承业,十三了,小的那个叫杜承学,十一了!不成器,不成器的很!”
杜老实虽然嘴上说着不成器,可是脸上分明带着的是自豪,骄傲,显然这两个孙子,让他在村里很是长脸。
杜睿看着,道:“你二人都读了几年书!?”
杜承业大了几岁,见着杜睿有些畏惧,不敢回话,但是杜承学却很沉稳,道:“小人和兄长都读了五年书,读了四书五经,微言大义尚不甚解,只是粗略认得了几个字,不敢当少爷的夸奖!”
杜睿闻言,不禁一惊,一个乡间的少年居然如此大气,沉稳,若是调教的好了,将来未必不能成大气,那个杜承业虽然胆量不大,但是和杜承学既然是兄弟,想来也不会太差了。
杜睿想着,心中突然又有了一个新的盘算。
杜老实家虽然比同村的乡里过的稍微好些,可也不是大富,只是今日杜睿赏脸,光临他这“寒宅”,让杜老实倍觉荣幸,饭桌上倒也丰盛,一只鸡,一盘豆腐,还有一盘青菜,一盘鸡蛋,还特地让大儿子去沽来了一壶酒。
杜睿也不推让,喊着冯照,杜平生入座,又让杜老实陪着,吃了一餐,临走时吩咐冯照给杜老实留下了五贯足钱,要知道杜老实置办这么一桌,顶多也就百十文钱。
杜老实怎么都不肯要,追了出来,杜睿却已经走得远了,杜睿知道对他来说百十文钱不算什么,但是对普通百姓而言这百十文钱便能让他们一家过上十几天了,他推行变法,为的就是改善民生,如何还能占了百姓的便宜。
就好像后世的那些官员,一个个打着下乡考察的幌子,大吃大喝,非但没给百姓们带来好处,还平白的增添了不少负担,杜睿可不愿和那些人沦为一丘之貉,召来骂名。
杜平生回来的路上,又是唠唠叨叨:“少爷忒是心善,就应该吃他的,算作他给少爷的赔礼!何必还要给他银钱,再说那也给的太多了些,他置办的那些东西可不值这么多!”
杜睿道:“你这厮怎的这般小家子气,人家普通百姓也不容易,何苦抓住人家的错处不放!”
杜平生尚自愤愤不平,道:“小人只知道那杜老实怀疑少爷的一番好意,就是他的不该!”
三人行到府门前,突然杜睿一愣,看见府门前站着一人,一个年级大约二八的女子,虽然称不上绝色,倒也温婉可人,只见她穿着一领淡绿色的衫子,双眉弯弯,小小的鼻子微微上翘,脸如白玉,颜若朝华,颈中挂了一串明珠,发出淡淡光晕,映得她更是粉装玉琢一般。
杜睿只觉得这少女似乎在什么地方见过,却怎么都想不起来,催马行到近前,早有府中下人上来牵马。
杜睿下了马,看着那个少女,那个少女也在看着他,突然面露喜色。
这时府中看门的下人,道:“少爷!也不知这姑娘是从何处寻来的,少爷刚出门,她就到了,小人问她话,她只是说来寻少爷报恩的!小人再问她旁的,她也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