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百姓和义军的抗金斗争英勇壮烈,频频获胜,再一次造成抗金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高宗赵构与一伙投降派却不予理睬和支持,反而在建炎二年正月下诏,诬蔑义军“遂假勤王之名,公为聚寇之患”,勒令解散。老帅宗泽接到此诏后,立即上疏,要求高宗收回成命,“黜代言之臣,降罪己之诏,订还阙之期”,“以大慰元元激切之意”。对宗泽这一正确主张,高宗不理不睬。
宗泽得知,两河及各地抗金义兵,得不到宋朝的支持,一旦义兵被金兵镇压下去,宋朝将更难以收复失地。宗泽上疏给高宗,请求他还都开封,宗泽还着手作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备战工作。并于建炎二年五月上疏给高宗,提出了二月出师渡河的计划,要求高宗当机立断,回开封指挥这一北伐壮举。
这时的宋高宗,正在扬州同一伙投降派一起,过着苟且偷安、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对宗泽在开封的抗金部署,他们一开始就设置重重障碍,百般阻挠。他们对宗泽在开封声威日高,更不放心。不仅不理睬宗泽的出师北伐计划,而且准备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郭仲荀前往开封任东京副留守,以监视宗泽的行动。
宗泽见自己多年辛苦准备好的渡河收复失地的计划已成泡影,不禁悲愤交加,终于积忧成疾,疽发于背,于建炎二年六月间病倒。他在病榻上对前来探望的诸将沉痛地说:“我因为‘二圣’(指徽宗、钦宗)蒙尘难返,积愤成疾。诸公若能为我歼灭同仇,以成主上恢复之志,我虽死亦无恨。”诸将流涕回答:“愿尽死力!”宗泽眼含热泪长吟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建炎二年七月一日,这位七十高龄,为抗金奋战一生的老将,最后连呼三声“过河”,带着未竟的事业与世长辞。
宗泽对各路义军的保护大家都心里明白,所以大家对宗泽的推崇自然是真心的。信王赵榛一召集大家来一起祭拜老帅商量抗金对策,大家都派人来了。
祭拜完英灵之后,赵榛将好多真实的内幕让各路人马的使者知道,就是贬低赵构在各路义军心中的形象,抬高自己的形象。赵榛知道,自己想在北方抗金,光凭自己军队的力量还是很单薄的。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一起在各地遍地开花的与金国作战,建立敌后根据地,依靠山峦、城池等地形抗金,互相支援互相配合。
所以,赵榛才将各路人马的使者利用祭拜宗泽商量抗金大业的名义,都请过来。为的就是如何联合抗金,并且提高自己的威望。
这次,赵榛将各路豪杰的使者都召集过来,便开始商谈关于联合抗金的事情。并且发誓保证,自己必将把各路义军收编为大宋正规军,以后的高官厚禄和英雄的名声,一样都不会少。各路使者一听,纷纷欣喜不已。
第039章 截杀
由于穿越而来地赵榛的横空出现,导致金兵被义军屡屡击败,赵榛牵制并打败了大量的金军。导致其他地方的义军相对的处境要好过一些,所以,各路义军的兵马都还能在北方坚持抗金。
除此之外,赵榛给各方义军提出了一些敌后抗金之战的策略。他将敌进我退、敌疲我扰等大量的游击战的战术都详细讲解的告诉了这些各路义军的使者。
大会结束,赵榛派人安顿好各路义军使者后,就准备休息。就在此时,八百里加急,赵榛得到了身在东京的马扩,通过贿赂和间谍得到并送来的消息。高宗赵构的使者已经向沃州而来,很快就要到达沃州了。
赵榛连忙拿出地图,看了看后,微微一笑。自言自语的说道:“不能在我地盘上杀,那就太明显了。那我就在交界处杀了吧,按到土匪的名头上。赵构,你丫的圣旨就别想送到爷爷的手上。就是送到我手上,我也不承认。”
想罢,赵榛便吩咐人找来赵小刀和猛兽,他要亲自与俩人商量一下,并且他要亲自出去带队劫杀,他要亲眼看看高宗的圣旨而后直接烧掉。
赵构手上有一些武士,都是内卫高手。这些高手都是赵构网络而来的,不是赵构手上有着这样一支武力强悍的精英,赵构其实早就被利用他的金兵追上来俘虏了。赵构也不可能在以后的逃路中屡屡化险为夷。
现在,这支精锐武士们是数量最多的时候,所以高宗赵构也不惜派出一部分去保护使者。自己的使者去召回赵榛,金国自然不会来侵扰。但是到处都是山贼、匪徒,必须保证使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