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变(一)
杨炎一行人来到了天临府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受到了天临府的百姓们的夹道欢迎。热烈程度虽然比不上在隆兴府,但也算十分隆重了。比赵惇称帝蹬基的那一天还要热闹。因为杨炎获胜的捷报以弪传到了天临府的百姓中,老百姓的心思最单纯,都知道杨炎是在真正努力抗击金军,因此他被罢官之后,自然人人为他不平,现在见杨炎官复原职,因此才自发出来欢迎杨炎。
现在天临府的守军中,殿前司中搜调了两个军由刘宝带领,驻守在建昌军,留在天临府的殿前司还剩四个军,近三万人马,加上马军司近一万人马和步军司新招募的近四千人马,天临府还是有四万多禁军守卫。不过只有殿前司拱圣军一军驻守在天临府城中,付责皇宫的守卫和维护城内的治安,其余人马都扎在城外驻守。殿前司分别扎在东城和南城,马军司扎在西城,步军司扎在北城。
杨炎和吴锡率领殿前司催锋军先行,曹勋暗中率领大队人马跟在后面,到了天临府附近,曹勋在东城外十五里处,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下寨。而吴锡带领的催锋军则全都跟着杨炎进城,不过上一次杨炎来天临府也是将催锋军的三千多人马全部带进潭州城,因此到没什么奇怪的。
进城之后,吴锡率军住进兵营,杨炎和赵倩如先回府来见杨沂中。三人见面之后,杨沂中才问起这一次朝廷下旨,让杨炎复职的经过。
原来这一次杨炎复职也是经历过一番激烈争论,龙大渊、史浩等人自然主张不用杨炎,甚至要把这次兵败的过失全部算在杨炎头上,以煽动军队逃跑的罪名将杨炎治罪。但陈俊卿、韩彦直等人则力保杨炎,称这一次兵败,是在张说接替杨炎之后的事情,并没有证据能证明杨炎与这次全面遗败有关系,相反兵败之后,张说理应死守隆兴府,抵抗金兵才对,但他却私离守地,逃回天临府,而是杨炎在隆兴府主持大局,收捡后果,可见杨炎并无罪,而张说才是真正应该治罪。双分又争论不休。
后来杨沂中听说是赵月如在宫中苦劝赵惇,陈明利害,才终于说得赵惇心动,这才下旨恢复杨炎的官职。只是又但心现在宋军新败,张说丢下一个烂摊子如何收拾,隆兴府还守不守得住,挡不挡得住金关的进攻,因此才将杨炎诏回天临府询问,同时也有当面安慰一下杨炎的意思。
听了这些话,杨炎和赵倩如这才放心不少。看来这确实应该是一次正常的诏见,自己到是有些多心了。不过杨炎转念一想,赵惇为人耳根太软,又无主见,难保不会再在反复,说不准还有什么变化,因此凡事还是小心些为好。不过不想让杨沂中多虑,也没告诉他暗中带来大军的事情,反正最多也只在天临府待二三天,带人一走之后,也就没有人再知道了。
当夜,他们一行人就在杨沂中府中休息,第二天一早,杨炎立刻先到枢密院去报道,韩彦直见他来了,先安慰他一番,并且也告诉杨炎,这只是一次正常的诏见,并无其他用意,然后带着杨炎,上殿去勤见赵惇。杨炎才差不多全放下心来。
见了赵惇之后,见礼已毕,赵惇道:“杨卿,前者朕是误听妄人所言,一时不慎,才将你的官职免去,之后也后悔莫及,朕知卿素怀忠义,还望卿不计前嫌,继续尽心扶保大宋。”
杨炎性施礼道:“臣惶恐,岂敢有怨言于朝廷,但凡朝廷有用臣之处,自当万死不辞。”
赵惇点点头,道:“只是现在金人势大,局势危急,而我大宋新败,联甚是忧心,不知卿还有何良策可以退金兵。”
说到目前的战局,杨炎到是胸有成竹。他早就想好说辞,听赵惇这么一问,立刻奏道:“陛下不必但心,如今的局势其实并未如陛下所想的那样不堪。这一次乃是我军自动退军,并不是溃败,非战之过,而且我大宋人马并无损失,虽然失守了一些州府,但那些地方不过都是后来收复的,而且现在隆兴府尚在,与陛下登基时相比,我们并未损失一地。”
赵惇眉宇之间到有些舒散,道:“话虽是如此,但毕竟现在金军新胜,士气正旺,而我大宋方败,士气必然低落,这一次金军进攻隆兴府,只怕难以抵挡。”
杨炎道:“陛下尽管放心,隆兴府一线早以准备充分,固若金汤。金人纵有雄兵百万,也难以攻克。何况江南一带,河湖巷汊居多,不利金军骑战,我军己占地利。因此请陛下尽管放心,臣敢担保,不会再失一地。而且金人大举进攻隆兴府,其后方防守必然空虚,我们可以按先前所定,派遣水军,从长江、大海两路袭取临安和建康,正好可以一举而破金军。”
其实还有一点杨炎没有说,那就是这一次失败的罪名也有张说来背这个黑锅,对杨炎的声望并元一点影响,相反杨炎到可以顺理成章的按自已原先制定计划行事了。看来真是世事难料,丢了官职本是一件坏事,但现在看来,反到变成了一件好事。只不过这话没法对赵惇说而己。不过赵惇听了,也放心了不少,道:“卿之所言,使朕无忧矣。大宋中兴,可尽托负于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