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页

须知道,这些都是纯粹的钢铁战舰啊,和木头做成的战舰,根本无法相比的。同样是吃水六米,木头做成的战舰,在体型上至少要比钢铁战舰宽大好几倍。否则,怎么可能达到如此惊人的排水量?五六千吨的木头码在一起,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另外,由于福船和宝船都是平底船,海水产生的浮力大,想要达到吃水六米的深度,在排水量上,至少应该是现代钢铁战舰的三四倍以上。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随便一艘福船和宝船,都是排水量万吨以上的木制战舰了。

须知道,后世美帝的尼米兹级航母的吃水深度,也只有11米左右而已。那可是排水量十万吨以上的超级巨无霸啊,十二级台风都扫不动的。考虑到木头和钢铁的比重,吃水6米左右的木质战舰,排水量估计应该和尼米兹级航母差不多了。

……

当然,大明水师原来的造船,也并非一无是处。徐兴夏相信,最大号的宝船,排水量应该是在千吨以上的。明初的时候就能制造排水量如此巨大的战舰,说明明王朝的造船工艺,还是相当先进的。有如此坚实的基础在,他要建造更大型的战舰,应该会事半功倍的。

只可惜,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的造船资料,都在实行靖海政策的时候遗失了,现在要一下子找出来,那是相当的困难。在白衣军攻克了北京城以后,徐兴夏立刻派人,到处寻找有关造船的资料。结果,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根据目前汇总的情报,大部分的造船资料,都已经被彻底的焚毁,只怕是找不回来了。

事实上,就算将这些资料都全部找出来,徐兴夏也不会很满意的。因为,他始终觉得,大明水师原来的各种战船,真的已经不适合时代的需要。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那些战舰或许还凑合。但是,两百年的时间过去,不得不说,这些战船,真的有点落伍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整个东亚地区,乃至是整个亚洲地区,整个世界,都没有可以抗衡明王朝的海上力量存在。郑和的舰队,无论到达哪里,都不会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可是,两百年后,大航海时代兴起,西洋列强的到来,让郑和舰队黯然失色。在这个海上烽烟四起的年代,明王朝被人远远的甩开了。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明王朝的靖海政策,让自己吃尽了苦头,白白的放弃了大航海时代的大好机会。如果明王朝积极的参与大航海,以明王朝的国力,一定可以抢在别人的面前,将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打造一个东方的日不落帝国,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只可惜,时机一旦错过,就永远的失去了。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大明水师原来的战船,都是平底船。包括福船和宝船在内,都是清一色的平底船。平底船的航行稳定,有利于运输,有利于抗风浪,却不利于战斗。平底船的最大弊端,就是机动性很差,操作的灵活性太低,显得缓慢,笨重。在激烈的海战中,如果没有机动性,那根本就是挨打的靶子,自己找死。

准确来说,当时东方国家的全部战舰,都是平底船。他们更多的时候,是承担运输任务。事实上,平底船的运输能力,的确是很强大的。好像一号福船,别看排水量不大,只有区区的400吨左右,却能装载大约2500石(大约220吨)的物资。从性价比来说,比西洋的商船强大多了。航行起来,还非常的平稳。

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的福船和宝船,都不能称为专业的战斗舰。他们都是商战混合一体的。也就是说,他们除了承担战船的功能,还要承担商船的功能。每艘福船和宝船,都设计有专门的货仓。这不可避免的导致,在战船的设计上,会存在很多的缺陷。又要打仗,又要拉货,哪有两全其美的事情?后世都做不到啊!

好像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全部的宝船和福船上,其实都装载了大量的物资。否则,郑和也不可能带着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船,在没有固定的补给港口供应物资的情况跑这么远。那时候跑到非洲沿海,还是很远的。因此,从军事角度来说,这些船只,称作是运输舰,又或者是多用途舰只更合适。

相反的,西洋列强的战舰,却全部都是尖底船。尖底船的最大特点,就是操纵灵活。在激烈的海战中,尖底船有利于机动性的发挥,从而抢占到上风位置。当时的海战,对于上风位,是非常看重的。基本上,谁能取得上风位,谁的胜利几率就大三分。

同时,尖底船对于缓解火炮的后坐力,有天然的优势。尖底船的吃水深,有利于船只大幅度倾斜。而船只的倾斜,又可以有效的缓解大炮发射的后坐力。否则,一百门大大小小的火炮齐射所产生的后坐力,绝对不是开玩笑的,整艘船都会被震碎的。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徐兴夏需要的,也是最专业的战斗舰。他的海军,不需要承担别的任何任务。唯一的任务,就是战斗。因此,在战舰的设计上,应该将每一分的资源,都全部投放到战斗方面。将任何资源浪费在别的方面,都是非常可耻的,也是明令禁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