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的战术,其实也是差不多的。由于没有大炮,他们会使用弓箭不断的轮番射击,给敌人造成巨大的伤亡,直到打开一个缺口,然后大量的骑兵突击冲上,将缺口扩大,将敌人的部署打乱,同时分割包围敌人,最终彻底的击溃敌人。成吉思汗西征,就是使用这样的战术,连续的击溃敌人的重骑兵的。否则,以蒙古弓骑手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和西方各国的重骑兵对垒。
可见,两种战术的关键,都是打开突破口。只要打开突破口,就能分割包围敌人,让敌人陷入混乱状态,让敌人失去有组织的抵抗,让敌人没有反击的能力。如果突破口无法打开,双方就会陷入长时间的对峙。这种对峙,绝对是痛苦的。除了不断的消耗双方的人力物力财力,再也没有其他的任何作用。
因此,对于一个高明的指挥官而言,在排兵布阵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避免被敌人突破,如何避免被敌人闯进来,分割包围。万一真的有敌人闯进来,又如何将他们歼灭,又或者是驱逐出去。这就使得军营的布置,显得非常的复杂。对于这一点,徐兴夏自认是不懂的。但是,他有一个专家协助。
这个专家,就是宁夏镇原来的参将林深河。林深河从小就是宁夏镇的军户,和徐兴夏的出身一样,都属于脚底泥的那一种。他勤奋好学,善于总结经验,一路积功升迁到参将的位置。可以说,他的战斗经验,是相当丰富的。他对于军队的各项细节,也都有充分的认识。比如说安营扎寨什么的,更是了如指掌。
有他的协助,徐兴夏就可以放手去做一些别的事情了。他有充分的理由放心,林深河就算再坏,也没有坏到向蒙古人出卖自己的地步。徐兴夏到军营的内部去转了一圈,就从门口出来了。这时候,蒙古人还在远处集结,暂时还没有发动进攻的打算。估计林丹汗的意思,应该是等全部的兵力都集结完毕,才一口气发起进攻。
白衣军扎下的阵营,距离白虎泽很近。这是为了方便取水。大草原上,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水源的。每个骑兵的身上,其实都会携带一个大水囊,用来储备清水。战场的附近,如果有水源,一定要死死的控制起来。否则,万一水源失守,后果会很严重。人可以控制一定的饮水量,战马却是不行的。战马每天需要消耗的饮水,足足是人的三十倍。如果饮水不足,根本就不能上战场。
同样的,蒙古骑兵方面,也控制了白虎泽的北面。蒙古人拥有的战马数量更多,每天需要消耗的饮水更多。如果没有一个湖泊支撑,那是很危险的。林丹汗也很清楚这一点。谁也不知道,和白衣军的战斗,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呢!
“快点,快点,再快点!”
在白衣军的军营前面,有人在大声的催促。
徐兴夏本人,也站在军营的附近,仔细的打量前面人的动作。
那边,白衣军的工兵,正在埋设倒马桩。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工兵营的战士,都忙得热火朝天的。如果不是他们身上的军装,还以为这里是黑山营某处的工地呢。本来,偏厢车是对付骑兵的最好障碍。然而,偏厢车的移动速度实在太慢,这次徐兴夏没有携行。但是,面对游牧民族的凶悍骑兵,白衣军又必须设置一定的障碍。如果没有一些障碍物,让蒙古骑兵直接冲上来,太危险了。
经过大家的集思广益,问题最后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这些倾斜的大约四十五度的木桩,就是工兵营的杰作。它其实就是干透的木桩,一头是削尖的。每根的直径大约在五寸左右,长度大约在一丈五尺左右。在使用的时候,木桩有三分之一被埋设在泥土里,剩下的三分之二,则斜斜的向前倾。木桩尖尖的高度,刚好是在马腹的位置。
可想而知,如果有高速飞驰的战马,一头撞到尖尖的木桩上面,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倾斜埋设的木桩,可以有效的挡住战马的冲击,同时轻松的将它们刺死。如果有人摔倒下去,挂在木桩上,最终的结果,也肯定是一命呜呼。被刺死的人员或者战马的尸体,又可以形成有效的障碍,阻挡后面的骑兵继续进攻。
老实说,在火器出现的初期,骑兵面对火枪兵,还是可以完胜的,甚至是虐待对方。单纯的火枪手,根本不可能阻挡大队骑兵的冲击,即使火枪上了刺刀也不行。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长矛手,使用长矛阻挡骑兵的突击。白衣军没有长矛手,这些尖尖的木桩,起到的就是长矛手的作用。当然,它没有长矛手那么灵活。然而,木桩的成本低啊!使用倒马桩,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
一根干透木桩的重量,大概在五六十斤左右,一匹普通战马大约可以驼负五根。强壮一点的可以驼负六根。工兵营有五百匹战马,可以驼负二千五百根。如果继续增加工兵营的战马数量,能携带的倒马桩会更多。几千根的倒马桩,相当于几千人的长矛手,配合几千人的火枪手,基本可以阻挡骑兵的进攻了。
当然,从绝对数量来说,这样的数量,还是不够。蒙古骑兵的数量这么多,二千五百根的倒马桩,还不能完全阻挡他们的进攻。但是,只需要将这些木桩错开,就能有效的阻滞他们的进攻速度。徐兴夏需要的,其实就是降低敌人的冲锋速度,为火枪手和投石机争取到更多的时间。蒙古人的进攻速度越慢,他们承受的伤亡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