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徐兴夏的招兵标准,白衣军在威镇堡里面,进行人员的挑选。这一次,徐兴夏将招兵的标准,扩展到了十五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比原来的招兵范畴,大大的放宽,立刻吸引了不少人参加。并且,徐兴夏还降低了体能测试的标准。只要不是身体素质十分差的人,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体能测试。
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吸收到更多的合格的兵员。威镇堡的人口基数,毕竟不大,如果只要二十五岁以下的军余,对于体能测试的要求又那么高,只怕难以招收到足够的兵员。另外,对于火枪手的要求,的确不如骑射手。即使条件放宽一些,也没有问题。
火器为什么最终会取代冷兵器?其中很关键的原因,就是火器利用的是机械的力量,化学的力量,而不再是单纯的人力。人力是会枯竭的,机械的力量,化学的力量却不会枯竭。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可持续的力量,显然是至关重要的。
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弓箭手,在连续射出十二枚的箭矢以后,就会感觉非常的疲惫,必须得到充分的休息以后,才能继续战斗。而一个火枪手,即使连续发射几百发的子弹,只要枪械不出现故障,人员本身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此外,火枪手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比骑射手速成。即使是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火铳的人,在三天的基础训练以后,就能够扛着火枪熟练的射击了。火枪的射击,来来回回就是那几个步骤,只要不是傻瓜,都能快速掌握。三个月的严格训练以后,战斗力已经不差,基本上一分钟可以发射五发的米尼弹。
当然,这些都是最基础的训练。会开枪,甚至是开枪的速度很快,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战场上,就会有良好的表现。坦白说,训练场和战场,是根本两码事。很多在训练场上表现不错的人,在战场上,表现未必就很好。同样的,在训练场上表现不好的人,到了真正的战场上,也未必就完全不堪一击。
事实上,要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还是有点困难的。战场上什么样的危险情况都可能出现,绝对不可能是顺风顺水的。敌人也不是靶子,就傻乎乎的站在那里挨枪子。既然要排队枪毙,那就要勇敢的面对死亡。在滑膛枪对射的年代,比拼的其实就是双方谁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强。谁要是承受不住,还没有进入有效射程,就纷纷开枪射击,等待他们的,一定是对方的疯狂反击。
明军普遍使用的迅雷铳、飞鸟铳、三眼铳,威力很小吗?当然不是。在五十米的距离内,这些火铳的威力,也是很可观的。排枪射击,射程范围内的人,非死即伤。只是,没有多少明军,可以忍受到敌人进入五十米的范围内才开枪。这,才是明军屡战屡败的最关键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不是枪的问题。
第194章 火枪队,偏厢车
六月份的天气,对于火枪队的训练,的确是巨大的考验。宁夏镇的六月,还是比较热的,特别是白天。徐兴夏估摸着,最高温度肯定在三十度以上。训练队列的时候,白衣军的士卒,往太阳下一站,片刻的功夫,军装就会被汗水全部湿透。
徐兴夏基本上是按照后世的军队的训练方法来训练白衣军的,站军姿,走正步之类的内容,一个不少。显然,在这个炎热的天气里,这些训练,都是最要命的。酷暑天气,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动作,就是一身的汗水,更不要说剧烈的动作训练了。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人虚脱中暑的。如果不是有董郎中带着解暑草药,在旁边随时侍候,说不定会闹出人命来的。
但是,徐兴夏坚持这样的训练。他看中的,不是军姿,不是正步,不是队列。他看中的,是部队的忍耐力。在太阳底下训练,本身就是在拼命的吃苦。要是连这点苦都吃不了,上了战场,还能指望他们做什么?明军的那些部队,为什么屡战屡败,不能吃苦也是主要原因。一团散沙的部队,是绝对没有战斗力的。
每天,熊渠军火枪队的士兵,都好像木头一样被操练。每一个简单的动作,他们每天都要重复上千次。单调的重复,唯一考验的,就是他们的条件反射。由于训练的强度很大,大部分的士兵,在睡觉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的做出装弹的手势。
但是,徐兴夏觉得还不足够。他觉得,什么时候做到,炸药包在身边炸响,火枪手的身体也没有任何反应,估计就差不多了。当然,这只是说说而已。人毕竟不是机械,总是有反应的。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实战的检验。
任何一支部队的成长,都离不开血与火的考验。白衣军就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相当部分的白衣军士卒,都亲手杀过鞑子。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场里,永远都无法锻炼出最精锐的部队。实战,才是最好的训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