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峡谷的底部,也都是凹凸不平的石头。有些石头缝里面,甚至还可以看到零碎的骨头。要么是来往的商人的,要么是来往的马贼的。之前,说宿嵬口只是通往青羊宫,这是没有考虑到外面的阿拉善大沙漠的说法。如果和阿拉善沙漠联系在一起,宿嵬口这条狭窄的通道,就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了。
在明朝万历末年,阿拉善大沙漠还没有那么广阔,还没有直接和贺兰山连接在一起。更多的时候,它应该叫做阿拉善高原。从贺兰山出去以后,并不是沙漠,而是荒芜的高原。在高原的边缘,才是戈壁滩。戈壁滩的边缘,才是真正的大沙漠。这就给了很多商队,从贺兰山西侧冒险行走的机会。
贺兰山的东侧,就是宁夏平原。贺兰山的西侧,则是阿拉善高原。从阿拉善高原进入宁夏平原,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赤木口。在贺兰山的中部。一条就是宿嵬口。黄峡口其实也是同道,只是地形更加的危险,鞑子一般不会走。万历二十一年,鞑子大举南下,有部分的鞑子,就是通过宿嵬口进入宁夏平原的。
事实上,宿嵬口附近出名的,不是怪异的地形,而是岩壁上的图画,简称岩画。岩画当然不是画上去的,而是使用工具雕刻上去的。按照推理,应该是有大量的工匠,在石壁上忙碌,雕刻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图案。由于石头的质地非常坚硬,在经历了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以后,依然保存了大部分。
徐兴夏慢悠悠的骑着战马,在峡谷里面游荡,就是想近距离的观摩这些岩画,从中发现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后世的时候,他在网上观察过不少岩画,对很多岩画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还一度深入研究过,这次算是真真正正的实地考察了。
根据后世的一般结论,普遍认为贺兰山岩画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拥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确,贺兰山在古代一直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最后存在的游牧民族,应该是党项族,他们建立的西夏王朝,已经湮灭了三百多年了。
各个游牧民族的人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这对于研究游牧民族的历史,有深刻的意义。徐兴夏感兴趣的,正是有关西夏王朝的历史。
第170章 目标出现!
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宿嵬口岩画。由于活跃在这一地区的游牧民族不断更替,时间延续,岩画的内容也是不同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的杰作,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这导致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内容。
具体的来说,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贺兰山一带多以形形色色的类人首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贺兰山白芨沟等地,还发现了成片彩绘岩画,内容以乘骑征战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根据推断,应该是在西夏王朝的时候留下的。彩绘岩画的发现,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徐兴夏最想要研究的,其实是有关西夏王国的岩画。后世的时候,他对西夏王国颇有研究的兴趣。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王朝。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他对西夏王国的研究,并不深入。在他的心目中,西夏王朝还是挺神秘的,始终对他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如果有可能解开西夏王朝的一些谜团,倒是不虚此行了。
他策马在狭长的峡谷内,慢悠悠的走来走去。峡谷的两边,都是密密麻麻的岩画。岩画有大有小,最大的估计有后世的电影屏幕大小,最小的则只有巴掌大小。上面的图案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些图案已经被过往的行人刻意破坏掉。想要从里面找出一些什么线索来,暂时是不可能的。
慢慢的,徐兴夏来到了一个三岔口的位置。三岔口的左手边,是通往外面的阿拉善高原。三岔口的右手边,则是通往青羊岭,通往苏筱筱所在的青羊宫的位置。从地上的痕迹来判断,右手边的马蹄印明显比较多,还有尚未完全干透的马粪,说明苏筱筱之前的确是经过了这里。至于左手边的通道,几乎看不到任何的马蹄印。估计,在最近的三个月,应该是没有人从这边走动。
说是三岔口,其实位置也是非常的狭窄。贺兰山里面的这些通道,都是非常险要的,即使是传说中的蜀道相比,估计也不会逊色多少。徐兴夏左看看,右看看,发现自己的身边,最多也就是三个人并排通行。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他有点不明白,宁夏镇的各位高层,为什么不在这里大量的修筑关隘要塞,将这条路彻底的封锁起来。暂时就他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关隘要塞的工程量不会很大,费用也不会很高啊!当然,类似的通道很多,估计有几十条,要是每条都设置关隘要塞的话,工程量的确比较大,总体的耗费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