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不主持青苗法,而是让银行主持青苗法,让银行放贷,一避免官府的无能与浪费,二避免争议,三避免官吏好大喜功,带来一些不好的事物。朝廷未得全利,但也得到一半利益,实际就是得利,交给官府主办,休要说一半利益,两成三成利益也未必得到,又解决了百姓受高利贷之苛。
叶惠卿经过深思熟虑后,找到王安石。
王安石又找到小师弟苏辙。
若是史上的青苗法,苏辙肯定是反对的,但面对这种改良型的青苗法,苏辙疑惑了。又拉着王安石找到郑朗。
几个学生分岐越来越重,郑朗感到担心。
不过听到这种改良型青苗法,郑朗愕然。其实银行到最后,必须涉及到社会的底层,但这时能实行所谓的改良型青苗法?
郑朗让这个改良型青苗法噎住了,大半天未说话。
然后与王安石促膝谈心。
有的想法郑朗自己也没有想清楚,当然,也不会告诉别人。
为王安石所逼,郑朗老实地交待出来。
比较及时,正好京东转运使王珪的侄子王广渊上书:方春农事兴,而民苦乏,兼并之家,得以乘急要利,乞留本道钱帛五十万,贷之贫民,岁可获息二十五万。
确实,这个高利贷将百姓逼苦了。
但因为郑朗解释得很清楚,王安石未同意王广渊的意见。
又来,王广渊的弟弟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书,河北可以卖几千个度僧牒,用此作为本钱,可以在陕西实施青苗法。度僧牒也就是大和尚们的合法营业执照,仅此一项,可以得钱五十万缗!
王安石犹豫不决,不管什么青苗法,反正朝廷不准,大和尚们有增无减,不如换几个钱。想一想,仅是批准一下,一不需朝廷任何资本,二不需任何后续的投入,收入就是五十万缗钱,不亚于宋朝一年茶叶低潮期的总收入,何乐而不为。
大程说了一句,非是王道之正。
王安石说道,颢所言自以为王道之正,臣以为颢未达王道之权也。今度牒所得,可置粟四十五万石。若凶年人贷三石,可全十五万人。如是而犹以为不可,岂为知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