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成功的可能?”

“是啊,故当初臣提议时,富弼、曾公亮持着反对意见,认为火烧天都山行宫不可能实现的,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可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我朝与西夏议和后,很久未自卫反击,除了狄青那次相助谅祚平叛,多是被动的防御,西夏人会轻视。至于怎么做,臣在朝堂,也不大清楚。”

“郑公,你说是王韶用兵能力远远高于你?”

“不知道。”郑朗答道,不能说高了,毕竟两人都没有会过面,凭借一篇平戎策就断言高了,不合乎情理,又道:“他在前线,一场风,一场雨,就能决定战役胜负的走向。我若能在中书就能清楚地看穿王韶的想法,那么早在仁宗时代,就将西夏平灭了,何至于留下后患至今?或者打一个比喻,臣去前线,王韶在庙堂,多半他也不能猜穿臣的具体想法。不过眼下是一个机会,就看王韶种谔如何利用。”

王韶怎么做,郑朗没有猜。

战前他只关注一件事,王种章三人有没有发生冲突,并且连写了三封信。

不知是“臭味相投”,或是这三封信起了作用,三人配合比较默契,相处几乎有半年时间,从未发生过严重的矛盾。得知这一消息,郑朗就不再管了。

天都山的主将不可轻视,仁多零丁。是一名优秀的将领,但绝对不是名将。不要说他不及王章,就连刘昌祚也远不及之。

而且平夏城的建设,又支持了六名后来的优秀大将,武器装备物资,情报,郑朗还会担心什么?

赵顼还是不放心的,郑朗保姆式的理财理政,几乎使赵顼成了一个吃奶的婴儿。早迟要给他断奶的,但不是这时候断奶,这时候赵顼所做的,还是学习反思。不过这给了赵顼一些空暇时间,没有事就在猜测王韶怎么做。

消息很快传达回来。

这一战注定乃是一次星光耀眼的战役。

先是苗授与王光祖二员猛将雪夜入胜东关。

遇到困难,胜东关并不象蔡州那样没有防备,苗授果断地下令利用神臂弓的射程,向城头上的夏兵射击,多名夏兵被击毙。随后在夏兵发出警报之时,苗授开始登城。

关下面的兵营夏兵开始起来,天太冷了,传闻中这一夜,宋朝兵马多人多马居然生生冻死在峡谷里,因此夏兵动作缓慢。苗授先后在城头上展开血战,仅是苗授本人就击毙了十一名敌兵,将城头拿了下来。然后自闾墙再次血战,当打开关门时,先行随苗授登上城头的一百余名兵士仅剩下四十八人。四十八名兵士包括苗授在内,还多人受伤。

付出惨重牺牲,关门打开,宋军入关,七百多名守关夏兵,只有极少数西夏将士逃了出去。这一座雄关几乎在一个时辰易手。

第二天上午,仁多零丁闻讯,率领大军扑向胜东关,王韶与种谔同样带着主力部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