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卿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还有诸公,且听臣一言。”
现在了解吕惠卿的人不多,皆以为他是坚定的改革派,不过言路自由,不能听自己一面之辞,也要听听人家的说法。于是听吕惠卿往下说去,吕惠卿又道:“祖宗自治国以来,以爱民为国旨。何为爱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个民非是指士大夫,包括天下所有百姓。他们是民,也是陛下的子女。”
未必当真,至少台面上吕惠卿说法能讲得通。又道:“例如河工之举,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河工费用无论是用什么方式得来的,实际还是出自百姓身上。然河工近半费用用于民夫,另一半费用乃是器械的消耗,朝廷没有用科配得到器械,相反,皆是用市价采购。由是国家大治。治平数年,国家亏损了几乎达到一个河工之数。这些钱帛用来做什么了?浪费,赏赐。包括官员荫补,为何官员数量上升了那么多,皆是官员泛滥荫补。天下士大夫认为朝廷五年仅荫补一人太苛,由是生起对抗之心。但有没有想过,以前他们荫补了多少人?”
吕惠卿直指许多官员内心深处,为什么富户反对,还有那么多官员反对,难道朝廷做得不对吗?主要就是裁减官员,将荫补减少了五倍,让一些官员心中不快。
吕惠卿又说道:“再说钱帛的去向,数年之间国家两次大丧,仅是升官诸公皆多升了两级(指职官,也就是所有官员工资涨了两级),还有无数的赏赐,得利的有官员权贵。且说浪费,也多为权贵巨商所得,例调往镇戎军寨一斗粮食原先运价从江南而来,仅需不足四百文,为何涨到一千文?官要剥削国家,冗官滥职滥爵,钱帛也要剥削国家的钱帛,还要不要这个国家?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现在小小的盘查,便天下汹汹,难道还想继续治平故事?若此,陛下,臣辞其职,三司臣无力而为也。”
“吕卿,请坐。”赵顼感动地说。
然后狐疑地看着郑朗,不错啊,这一番说辞何其给力。为什么说他德操不佳?
郑朗一笑,与德操无关,吕惠卿政治理念也属于改革派,不过此人阴险,非是常人所想像,不然王安石也不会被他迷惑。
吕公著说道:“郑公,要么下诏令,让各种盘查官员动静小一点?”
这倒是一个说法。
说不管不问,即便再保守的官员,面对国家财政赤字,也说不过去。但不是赞成这样去做的。比如隐田,象以前那样多好啊,一年来上一两个州,查为辅,警示为主,矛盾不会激化,又阻止了隐田蔓延动向。何必来一个鲸吞,一下子查八十个州,并且还是彻查。
不但朝堂,就是下面盘查的各个京官,在普天反对声中,许多人态度软化。一些老好的官员,直接写了辞呈,这样来换取功绩,俺做不出,让俺挂职辞官。
郑朗摆了一下手,说道:“诸位莫急,各个京官下去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我知道,这个等会儿说。我先说商税。如今商税已经是国家税务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将税务从两税向商税上转移是正确的,增加了国家收入,减少贫困农民的压力,商业进一步的繁荣,给国家带来更多富足。但有许多不好的事。国家为了征商税,设都税务院,各州府设都税务或商税院,关镇也置务,对商品进行税务征收。太祖时置吏征收,然这些小吏多隐没官钱,因此太宗时王仁赡上书言其弊,各务置吏完全归于朝廷,大则置宫监临,小则令佐兼领,诸州仍令都临、监押同掌。但由于州县监酒监税的财务官员,多是贬黜朝官的安身之地,士大夫多耻之。赴任后仍交给当地小吏主管。这些小吏一是取悦州县官员,二是中饱私囊,因此加倍苛压。”
赵顼皱了皱眉头。
只要涉及到国家方面的,从郑朗嘴中说出来的真相,皆让人失望。
“再搁一搁,我说商税的征收比例,行者出货,过务交纳的税务谓过税,以百取二,到达市坊销售,谓之往税,以百取三,税务并不比,可各州县商务多如牛毛,不但征税,往往还变法强征暴敛。臣曾计算过,若是百万斤蜀茶辗贩到三千里之地出售,仅是往税过税,以及各务新出来的名词翻税,就会达到两万贯(吕陶奏折,两千五百万斤蜀茶辗三千里,苛税有五十万贯。)若此,我朝一年仅是中书统计上来的数据产茶就达到七千余万斤,仅是蜀茶就有两千余万斤,是否能带来一百五十万贯商税?这是不可能的,若是仅贩运时的商税就达到一百五十万贯,再加上原地对茶农的征税,仅是茶叶一项,就可以替国家带来的两百五十万贯收入。事实中书统计内外茶税钱仅有四十九万八千余缗。还有两百万缗钱哪里去了?”
用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