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朗继续关注着两件亲事,第一门亲事乃是自己长女。
京城身价最高的淑女不是赵念奴,真正的士大夫可不喜欢迎取公主过来的,干嘛呢?想断掉儿子的前程?
因此郑苹远比赵念奴身价更高,不仅郑朗的权位,郑家的经济收入,还有郑朗无子!
求亲的人也没有踏破门坎。
想求得郑家女,得将自己身价沽量沽量。能与郑家匹配的人家不多。
可是崔娴与娘娘们一直不舍。
郑家下一代太单薄了,两个养子不算,只有两个女儿。舍不得,一直拖着,可女儿越长越大,这样拖着也不是办法,最少先将亲事订下来。然后等郑朗返京之时,再操办婚礼。
原本崔娴准备南下团聚的,现在不用顾忌了。可为了女儿的亲事,留在京城。
上门求亲的有好几十家,崔娴不知如何决择,写信问郑朗。
郑朗也不舍,况且女儿用得着这么急吗?这悲催的时代逼得他无奈,不能女儿留到二十多岁还不嫁人,这也不成的。因此写信回去,提了几个条件,不要考虑对方的门第,没有门第不要紧,自己荫补两个女婿还行的。主要是对方的人与家人。
人千万不能风流,象苏东坡小宋那样,女儿很苦逼了。不能象苏东坡,但可以象苏澈,象岳父崔有节。
平时花销不奢侈,也不能象范仲淹那样太朴素,女儿同样会吃苦的。
学问不一定要太好,但得有一点学问,士农工商,无奈也,不怕考不是进士,可以荫补谋官,可一字不识,也做不好官员。性格无所谓,可心地要好。
其次是家人,家人一定要纯善。有一个例子,李用和一死,他夫人仍不知天高地厚,公主又咋的,咱还是你父亲的舅妈,照虐,惹出天大的麻烦了。
似乎条件不高,实际条件很高,崔娴于是派家中下人反复考察。
这一考察,不到明年崔娴也来不了潭州。
其次赵念奴的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