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此次交趾的动援,也多次嘲讽宋朝军队无能,先败于契丹,城下结盟,后困于小小的西夏,让一个沙漠里的小部族居然能轻易成长起来。
带着这种轻敌的思想,交趾人打开关门,果断的应战了。
第六百九十五章 三关(二)
郑朗到了邕州,先是将各方面送来的情报浏览了一遍。
然后将黄汾、石鉴等部吏喊来议事,先是让黄汾自太平寨率两千兵卒民夫押运一批武器,自太平寨自去凭祥峒。凭祥峒的峒主是一个中间派,此乃未来战役重要地区之一,因此斥候对各峒刺探得比较详细。此峒主对宋朝没有多大感觉,然对交趾同样不感冒。
但对郑朗来说,足矣了。
相对而言,七源州一半以上的部族不能相信,门州最少八成以上的部族不能相信。不是进驻凭祥峒,而是让黄汾带着这些物资到凭祥峒外镇南关旁扎下大营,听候郭逵吩咐。
黄汾乃是广南西路的一个干吏,他还有一个身份,乃是南言蛮部大姓黄姓子弟,与黄汾类似的还有黄献珪等少数官吏,经过郑朗细心考察后,皆让他们前往宜州、邕州等蛮族众多的州里面担任官员,利用他们特殊的身份,以便调解汉蛮之间百姓发生的冲突与矛盾。
至于黄汾本人,直接经郑朗上书后,给他参军事之职。
也是安抚蛮族人心的措施之一。
接着写信给张岊,在他后面还有大批的民兵,包括张岊的军队,一共分作两批,一部分分向钦廉二州,大部分将会抽向邕州的南方。第二线便是三关。
镇南关、平而关、水口关。
镇南关现在不叫镇南关,而叫大南关,郑朗改的名字,改成镇南关。位于凭祥峒的南侧,乃是凭祥峒的大门,郑朗开发广南西路时,顺便将太平寨到凭祥峒的道路重新修葺扩大,南边还有道路,那就是前往决里隘、交趾的大道。但过了镇南关后,郑朗兴趣不大,虽重新修葺,修得草草。
在西边还有两个重要的隘口,原先仅是隘口,可是郑朗修路后,两个隘口变得重要起来,这两个隘口便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平而关与水口关。因为其重要,郑朗又再次修建了关卡,也命名为平而关与水口关。前者位于冻州,后者位于左江口,水口关上游的左江便是朋江。郭逵出广源州便是从水口关向南的。
守住了这三关,便会出现很有意思的一幕。
现在还没有人察觉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