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些消息,许多官员皆摇头,精耕细作,两个人,以后还要养一个孩子,能将四十亩地耕种过来么?
反正地多,由他们糟蹋,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这次迁移之漫长,出忽所有人意料。
随着两广开发越来越成功,最终也未象余靖所说的那样,组织第二次开发,相反的,每年都有大批百姓继续向两广涌来,人口越来越稠密,各州县官员们就着这些百姓,陆续地将余下的水利开发安置。
这也使迁移前后持继的时间达到十几年之久,最苦的是那些地主,最后都快要将佃农当成祖宗供着,不然人家就要往南方搬家。波连的不仅是宋朝江南,连少数北方百姓,大理与交趾的少数百姓,也偷偷往两广转移。即便过了十几年后,还有少数百姓继续向南迁移,但那时多数平原河谷地区渐渐塞实,多剩下丘际与山区地带,百姓迁移的数量这才渐渐减少下来。
但今年,迁移过来的人口数量,让郑朗觉得略有些不足。史上南宋面积缩水,只好派人对两广进行开发,进行一些补充,效果差。明清时水利规模才真正逐步壮大,如面积不大的高州有陂塘一百六十三处,障田的堤岸与圩岸有二十七条。但没有象郑朗这样举全国之力开发,导致许多不足。嘉靖年间良吏张岳守廉州,广为陂池,教民稼穑,当时田畴之利开于公者十常八九。可到了清初,当地人民仍未谙引灌之法,即使近水之地亦只能垦为地,种植旱作物,而未垦成水田。直到乾隆时,知府周硕勋特雇工匠造水车作示范,督臣班第又制造水车分发到合浦县试演,还募江南熟习农业之人来廉州府城附近,开发水田五十亩以为倡率,乡民才得知水田营造之法,重视耕种水田。以后廉州府修筑陂塘堰坝渐多,“迄嘉庆至今种田之法更为精密,凡海匡以及坡地皆可插秧,即岭蛹淡田多以灰粪培植,故其收成视常有加。”“前此不粪不耘,今则先冬犁田以晒雪,当春进粪以插秧,……附山者凿沟筑坝,在原者凿井开池,近水者制车造桔或引灌。”
也就是郑朗直接从宋朝过渡到清朝中期,而且规模更壮阔。
这中间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蛮人不知农业种植,需要汉户起一个带头指导作用。
汉户迁移得越多,农业发展才越成熟,不然让蛮人自己儿琢磨,在两广弄出一百个都江堰,都无法带动两广农业发展。
广南西路另一个地区,此次开发的主要地区郁江流域也是如此,在明代就采取了招民开垦,移民屯垦等政策,与郑朗此次颇类似,不过时间更长,规模很小,使其耕地面积达到七百多万亩,雍正改土归流,使外省人口得以大量移入广西,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全部带来,使得广西耕地面积达到近一百万顷。
还是汉户,并且其中一半是强迫迁移的。
但郑朗也不敢强迫汉户过来,无奈之,只好就着这些人口开发。
到了灵渠,接到诏书,准许郑朗于桂州成立安眠监,并且赵祯亲自替蚊香取了一个名字,安眠香。
看到这个名字,郑朗心中觉得有些怪怪的,他想到了安眠药……
差一点想到安乐死,这是皇帝的命名,怎么办呢,安眠香就安眠香吧。
放下诏书,查看灵渠。
灵渠的维修,分成三个部分,引水、蓄水、灌溉。陡门。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