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巡视开始。

田瑜与元绦回去,各有各的事务。

鲍轲留下来继续审案子,这两件大案通天了,没有一两个月时间,是弄不清楚。

配合鲍轲,郑朗将几百兵士一起留下来,听从鲍轲指挥调动,自己仅带着一百蕃骑与周沆上路。然而一百匹西北马与郑朗的座骑一起送到广州,临近海滨,气候比内陆好,瘴疠良好,若需要,又可以随时从船运向各地,于是搁在哪里饲养。又从广南东路调来一百余匹南方马当座骑或者驮马,但现在马还没有送来,先是步行。

太阳照样升起,但从这一天起,开始与往常不同了。两广的春天也从这一天真正降临……

郑朗结束会议,要进循州城。循州一干官吏一愁莫展,不知道如何接待,按照以前的规矩,象郑朗这样的高官到来,最少要清道的,然后好酒好菜美妓歌舞招待。要不要这么做?一个个商议过后,决定最好不要这么做。

于是没有清道,看到郑朗带着一百名蕃骑,这些天城中百姓不仅是在议论盟会的壮举,对郑朗盟会上说的话,当地老百姓很赞成的,蛮人想接近汉人的生活圈,却遭到排斥与瞧不起,汉人对蛮人同样畏惧。朝廷不欲多事,又不管不问,双方产生严重的隔阂。最好大家是一家人。在议论,议论更多的是郑朗以前的事迹,以及循虔道战役一百蕃骑的勇敢。死伤多名兵士,一百蕃骑毫发无损,勇敢的军队。

听说郑朗进城,街道两边所有百姓涌过来观看,在正中间自觉地留下一条道路,两旁挤得水泄不通。一干循州官吏看到这种情形后满头大汗,然后小心地看着郑朗脸色。

看到郑朗并没有什么不悦,才略略松了一口气。又于一家酒楼进行“简易”的招待,不算太奢侈,但比平常酒宴要丰盛一点。然后又看着郑朗,人家是首相,家中又有巨大的财产,会不会反感这顿“粗鄙”的酒宴。

过于估高了郑朗。

想让郑朗过着小宋那种醉生梦死的生活,郑朗做不来的。若是让郑朗过着范仲淹那种苦行僧的生活,不如杀了他吧。

就是对下面的官吏,郑朗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格,只要做得不过份,郑朗向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若做得好,郑朗会立即给予夸奖,给予他们信心与勇气,对于“改邪归正”的官吏,郑朗多半也会既往不咎。这也是他任首相,东西两府高效的原因,下属多乐被他而用。这一点与庆历新政种种做法正好呈现相反的格局。君子党们中有少数人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大多数是宽于律己,严于律人,不要说欧阳修小宋余靖等人了,连富弼都有这个毛病。自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要求下属过着范仲淹那样苦逼的生活,各个官吏会不会民声鼎沸?

郑朗在中书的习惯,同样带到两广。

当然他希望看到一两个海瑞那样的官员,敢用青菜豆腐萝卜干招待他,虽这种饭他不喜欢吃,但不介意会对这个胆大的官员重用。可惜郑朗在两广呆了很长时间,一个类似的官员也没有遇到。

对循州这样的招待,郑朗也满意了。传出去后,也形成一个标准。各州各县都用类似的招待款待郑朗,并且察觉到郑朗最反感的便是清道之类的忧民活动。最后形成一个很普遍的标准,使两广官场风气扭转过来,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吃过一顿饭后,郑朗下去转了,看看城中百姓生活情况,商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