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朗大咧咧地说俺有把握,余靖有点不相信。这是一个“悍不畏死”的猛人,西北数战,一直就在前线,甚至利用自己做诱饵。然后胆大包天,真的跑到契丹。但没有差错?契丹一行多危险哪,只相差几个时辰就回不来了。福大命大。万一有失误呢?
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不但官大,资历也比自己深,学问也大,声望更不用说了。那一方面自己都压制不了这个强人。可胆子也太大了,九百人就敢深入生蛮境内。不行,越想越后怕,于是将事情经过写了一遍,用快马递向京城。
与俺无关,俺是劝说过的。
此时孙沔已经返回朝堂担任枢密副使,余靖也有功劳,担任工部侍郎(是职官,非是差官,人依然在桂州同知桂州,做为广南二路的二把手),但另一个人,赵祯苦笑了。
郑朗。
此时郑朗各项官职,职官,差官,兼官,馆职官,一起到了顶,已经赏无再赏。
赵祯就想到以前种种史例,到了这地步,就意味着开始打压了,不然怎么办,或者只有一个办法,杀!
不过赵祯不是这种人,郑朗对官职的轻淡也让他放心。
不但赏无可赏,相反,许多大臣进言,不行哪,郑朗担任两路的安抚经略招讨使,掌握着所有的军政财大权,不合祖宗家法,此例一开,郑朗不会危害宋朝安全。可是后人误会了怎么办?
赵祯只好让周田二人去分郑朗的权。
感到很内疚的,委婉地写了一道旨书。郑朗却写了一封回奏,说了一句,陛下恩宠信任便是对臣最大的赏赐,若担心赏无可赏,君臣必生戒心,臣相反在岭南不便行事。
多感人的一句话,只要恩宠便是赏赐。让赵祯叹息良久。
因此,郑朗远离朝堂,在赵祯心中地位不减反增。
接到余靖充满牢骚的奏折,赵祯担心了,将诸相召集,关切地问:“郑朗此行可有危险乎?”
庞籍也茫然了,他未去过岭南,可久在西北,对军事或多或少懂一点,九百人,如何剿灭这些桀骜不驯的各部生蛮?
赵祯又转向王尧臣与孙沔,二人对军事方面也懂一点,问:“王卿与孙卿意下如何?”
王尧臣喃喃道:“有些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