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兵士被挑来,挑得莫明其妙,但是西府的命令,不敢不听,这一次挑选,仅剩下七百余人。
但还有最后一关,也不需要这么多人,交给了王嵩。
这个大和尚自用计将野利旺荣处死,又初搭宋与西夏和平之桥后,被调到京城,担任一个中层武官,但宋朝现在流行的儒术主流还是以前那种又臭又呆板的仁爱神马的儒术。虽立了功,许多人认为王嵩的做法有些不齿。王嵩担任了官职,实际是一个闲官,拿着朝廷的薪水,闲养在家。直到郑朗回来提到特务营,才将此人翻出来。
知道的人不多,郑朗只说了军事意义,并没有说其首领需要担任多大多大的官职。
本身它与明朝的锦衣卫、东西两厂性质也是截然不同。锦衣卫对付的是国内大臣,特务营仅是刺探外国的情报,或者在敌境执行一些策反、暗杀活动。对此各个大佬是抱着能成则好,不成拉倒的态度。比较轻视。
郑朗偏要用王嵩,也没有人计较。似乎这种低下的勾当,也只有这个猥琐的大和尚能担当之。
王嵩在做最后的挑选。
郑朗没有过问,相反的,他在注视着保丁,年底进行一次大比,让赵祯看到战斗力,正好还有一个神棍要闹事,借机提出精兵与裁兵事宜。要么便是一个军械监。
其他的计划,看样子不敢实施。
郑朗也不想步子跨得太大,看到每一法下去后,演变成的种种样子,郑朗越发地担心。所以一边走,一边在关注,以调节为主,变革为辅。
但这几条,必须要全部实施,无他,他在枢密院时间不会很长。到时候要与文彦博争一争。本不想争这个功的,可是文彦博与贾昌朝走得有些近,所以必争。一争,自己十有八九之进入东府。况且东府这个样子,大约皇上也不大满意。
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必须将主要的事宜安排下去。
他关注着西府事务,别人也在关注他。
赵祯看了几遍他那个仁义,第一次看有些看不懂,看第二次略明白,特别是其中有一段话让赵祉颇为赞同。
经君子党的诠注,这个君子已经不再是夫子所说的君子。别要谈什么五常五德,俺的君子不是这个。那是什么,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后来司马光说了一句,德大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狗屁的瞎话。若是按照这种理论,那怕一个人再没有本事,只要略有德操,便可以重用?一个人的才华优异,胜过德操,反而这个才华是错了?
但这句话却说中君子党的内心,比才华肯定不及吕夷简,那么只能比德操。
郑朗引用了后来司马光说的这句话,又予以反驳。其中所用,有两例,一是吕夷简。现在吕夷简死了,但范仲淹还活着,可以再问现在的范仲淹,吕夷简对国家有没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