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以来,两国在边境进行了一回暗战。

宋朝在契丹那边安排一些小暗探,契丹在宋朝这边也派了一些奸细,可作用皆不大,两国也没有做好。宋朝还不及契丹。做得最好的是元昊,但对郑朗的事,元昊是乐观其成。郑朗帮助契丹,比帮助宋朝危害更大,可那样的话,两国必然交恶,对西夏同样有利。郑朗能逃回来,嫉恶契丹,以郑朗对宋朝皇帝的影响,也会交恶。

不过他想错了,也远远低估赵祯与郑朗智慧。

总之,这件事他绝对不打算参与,而是坐山观虎斗。

随后春天两国间一系列动作,让他笑开了怀。先是契丹扫荡宋朝奸细,先是宋朝扫荡契丹奸细。其中有一些仅是走私的商人,也当成奸细抓起来。契丹没有作声,而宋朝民情鼎沸,一致要求宋朝皇帝强硬。

这对他来说,是最好不过的好消息。两虎相争,他这头猛虎才能喘息,才能有机会。

契丹散发的谣传,或多或少又产生了一些影响,包括契丹百姓,都认为郑朗态度很暧昧。先是暧昧,后便能转变,就能成为契丹真正的大臣。连萧孝友听到此事,在中京颇为开心。钱不钱不重要,关健元昊数败于此子之手。河曲之战,萧孝友引以为耻,想报仇,倒是此子军事才能颇能用上。想到这里,派人将同样安置在中京的王嗣行、杨洗喊来。给了二人一个小将军的武职,算是升官发财。除了他们二人,契丹又将郑朗部下勾引了六七名。

但这六七名兵士没有暴露,杨王二人却不能让郑朗照见,会让郑朗对契丹产生反感的,于是搁在中京,交给萧孝友。

二人进来参见,萧孝友让他们坐下,问:“杨洗、王嗣行,我问你们,西北数战,你们可在军中?”

“在,我们当时全大泾原路。”

“我听郑朗说,之所以数次大捷,是因为诸将策划,郑朗的功劳并不大,是否属实?”

王嗣行想了一会道:“燕王,这是郑相公谦虚的话,那几员将领虽勇,若没有郑相公指挥策划,根本不可能取得大捷。”

虽叛变,因为郑朗的人格,二人不敢不尊敬,继续称呼相公。

“谦虚是一种美德。此子乃良臣也,于春捺钵又替我主献一良策。”

“良策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只怕大辽国无法将郑相公收服,否则燕王以后能看到他献很多良策。”王嗣行道,脸上很羞愧,不是不知道耻辱。

“快了,陛下与他约定,今年五月决定,还有六十几天时间。”

“有这个约定?”王嗣行奇怪地问,忽然他想到什么,忽然跳起来说道:“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