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官内类,但不是考策论歌赋诗文,或考射法,或考算法(军中要钱粮官),或考六韬孙吴书,后者若试义十而通五,又兼弓弩为优等。或习武艺五事,骑射灵敏,又兼通书算,亦为优等。武艺超群,又能有好谋策,文章写得好,为异等。
这是继续执行新政之法,也是变向地替范仲淹解围。
你们倒腾宗谅朕默认了,不可以将矛头直指新政。
似乎也不错,这样一来,即便是荫补官,也多是一些有用的人,而不象以前。并且或多或少减少一小部分官员数量。
然而郑朗根本就不产生兴趣。
首先能否保证考试公平否?
将荫补范围缩小到子与期亲,七姑妈,八姨母家的怎么办,心腹门客怎么办,还有同族比较亲的侄子怎么办?这会引起多大的反抗与阻力。然而郑朗所说的恩威并用在哪里?
也问过,赵祯询问,郑朗不答。俺不知道,没有想出来。
实际想出来,郑朗也不会说。
范仲淹的新政主要便是用人,人用好,事也就做好了。是这么一个理儿。关健是怎么用好人,这个标准由谁设定?王拱辰攻击说是党同伐异,有没有冤枉?
宋朝的用人之道,已经比唐朝做得更好。一是科举,儒家书籍与一些史册里也说了谋官之道,至于士子吸收多少,又会灵活运用多少,不大好说,但读了比不读强。一是荫补,不能将它一棍子全部打死,荫补大军里多是纨绔子弟,但有一些不是纨绔子弟的,那么便是出色官员了,他们自小生活在官宦世家,耳闻目睹,实际起点比士子还要高。特别不可忽视的就是门客,有的门客已经替主人在做不少事,一旦上手,他们便是成熟的官僚。一部分来自民间的异士,如张齐贤,毕竟少,这纯靠天赋的,即便有,又怎么去寻找出来?
人才是有的,关健还是制度,用对了地方便是人才,用错了便是庸才,例如晏殊,担任翰林学士也知制诰,那是第一流的人才,放在首相之位,便是庸才。
范仲淹的政绩按察是一条,可惜带着浓浓的朋党政策,作用无限的缩小。
郑朗说的量才施用,这多重要哪,而且郑朗提了出来,君子党们居然没有一个注意的,认为只要将经义读好了,天下大可去得。这才要命的。说实话,论官员能力,士子未必会比门客出身的强。
量才施用,除了带着强大的金手指,则更需要人主的眼力,这个要求难度更高。
人才是很重要,但是调节它,不能对它动大手术,要动还不如动冗官。一动效果很怀疑,而引起的争议却是很大,官位在这时代就是最大的利益,能不急吗?
所以在郑朗看来,于是大费周章的动人事,不如多做一些实事,将一些弊端慢慢调节,看到效果,赵祯也会产生信心,继续支持下去。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