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倒底还是一个用人的问题,不仅是连续重重处罚几个要官,使官员振作精神,物资到来,疏散了流民,还有一个人的因素。若是让范雍主持此次镇压,无论其他策略怎么安排,匪患也没有那么快减轻。

韩琦又在信中说,想办法将张海义军往北方逼,将两股义军合成一股,南北夹击,一劳永逸。是一个好方法,不知道是韩琦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纪质与景泰的提议。

郑朗回信说同意,率军翻越武当山西侧余脉,向竹山出发。

去兜张海军的后路。

到了竹山县,军民夹道欢迎,一是郑朗在民间声誉不错,二是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此留下很好的政绩,司马光是郑朗的子弟,一任为官,留芳百世,竹山百姓至今依然在思念司马池。

其实郑朗这一行,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隐隐地有了后来岳家军一些影子,同样也隐隐地替宋朝军队正名。这便是基础。往大里说,便是动援群众的力量,排斥孙中山先生早朝的精英理论,这是辛亥革命失败与太祖成功给他的启发,着重发动群众参与!

没有进城,就在城外一片荒地上扎营。

张海义军听闻郑朗军队渐渐逼近,很是无奈,将军队不得不迁向金州西边的凤皇山。实际随着郑州朗军队向西,房均二州政府功能再次全部恢复。不过宋军到达竹山,离张海部也不远了。

扎好营地,郑朗委拒房州与竹山官员的邀请,与往常一样,就在军营里与兵士同吃同住,这让一干官员羞愧万分。

天色渐暮,三军开始休息,明天还要赶路,直扑汉水上游,抄向凤皇山的南路。张海部逃,南北夹击,不逃准备负隅顽抗,就在凤皇山就地剿灭。郑朗也准备休息,兵士又来禀报:“相公,外面有一人自称张海,要求见相公。”

郑朗与狄青对视一眼,皆有些讶然,心里想到,还真来了?

一道走出来。

营外一个大汉跪在地上,四周几十名宋军如临大敌。实际上也没有那么凶悍,不过民间有种种传闻,让诸将士心中紧张。郑朗看了看,认识,差一点将自己活捉,怎能不认识?

“小民参见郑相公。”

“嗯,你打算真降?”

“小民出于无奈,一些狗官想占我妻子,刻意苛剥小民,最后走上错误的路。如果朝廷处置,请处置我好了,全是小民的错,与其他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