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啊……”赵祯无奈地看着西方,喃喃道。

西北的奏折便进了宫。

赵祯看后,神情也不大好,不知道是激动的,还是高兴的,或者其他情绪,连忙说道:“传诸位相公进宫。”

“喏。”

“东西两府诸位相公,全部传进宫中。”

“喏。”

传旨太监下去,赵祯又继续看奏折。

奏折上只说可能会捉住西夏的太子,还没有捉住。

但多年的经验,也让赵祯对郑朗有所认识。

一般没有争议的事,会主动请示朝廷。若有争议的事,往往先做了再说,让大家看到好处后,再禀报朝廷。

有时候颇让他感到啼笑皆非。

但在诸位大臣当中,郑朗是他最喜爱的臣子。

不但是两人从少年时代就产生的一种小小的基情,还有,赵祯将郑朗视为他一手提拨的亲信大臣,心腹大臣。

朝堂争来争去,其实赵祉最放心的臣子是郑朗,但为了保护,这种感情没有流露。

别看杨偕在闹,也不是他一人在闹,以前也有一些大臣反对过郑朗一些举措,皆让赵祯挡了下去。郑朗也没有让他失望,虽做了一些有争议的事,多产生良好的效果,又十分注意一个度。因此,赵祯不会因为变相的庇护郑朗,导致自己在臣子面前下不了台。

唯独的缺陷,郑朗的岁数成了他的制约。

郑朗说可能,郑重地分析捉来西夏太子产生的后果,大约八九不离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