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几十万大军,打到现在,连西夏境内半步都不敢迈进去,却遭到数次惨败,打得太窝囊了。

但他地位低,敢怒不敢言。

郑朗是泾原路头号长官,又得皇帝宠爱,文臣代表,他既然说打,机会又如此难得,还有什么好犹豫。

大方向决定下来,开始商议详细的步骤。

其实这是第三次商议了,第一次是郑朗与狄青,第二次是郑朗与狄青、老种、张方平、赵珣五人。

李征元听着胆战心惊,问:“郑相公,要不要向陛下禀报?”

“要,这份奏折你来写。”

“我不会写啊。”

“听到现在,你没有听明白?”

“我那能听明白?”

“你亲自坐在这里听,都听不明白,朝中诸臣能不能看一封信,就能做出正确判断?韩琦还没有打呢,闹得熙熙攘攘,天下皆知,结果好水川大败。此事我会向陛下禀奏,但不是现在。所以我喊你过来旁听,就是做一个见证。”

李征元不知道怎么说。

郑朗心中冷笑,自己虽军事天赋不及老种,可有后来的知识,与历史的记忆,再加上老种的谋划,狄青的指挥能力,三人搭挡,再不行,宋朝恐怕也没有其他人能行。

指挥朝堂中的人?

除了吕夷简外,还有谁行?

就是吕夷简只能说调度有功,几年战斗打下来,幸得吕夷简在朝堂小心的替国家经营,才将难关渡过。至于军事,吕夷简还是一窃不通。

陕西四路,庞籍、韩琦与范仲淹都不指望了,况且朝中的大佬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