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将哥哥的这一行为发扬光大,不但每次大将出征时,作指示与告诫,而且很繁密,甚至授阵图,让将士在前方布阵图。宋真宗也是如此。

孙子兵法要求为将之道,智信仁勇严,宋真宗也亲自制度七条,修养自身,有所法则;不得越职,侵扰民政;均抚士卒,无所私党;训教士兵,勤习武艺;安抚士卒,甘苦同当;制驭士卒,无使犯禁。

最重要的谋略与勇敢不见了。

将从中御的祖宗法制完全成形!

田锡、王禹偁等重臣,包括后来的岳飞皆表示反对,不得功。

赵祯朝,也有一些大臣,包括郑朗在内先后提出进谏,特别是郑朗少年在宫中与赵祯一番谈话,说澶州之盟的弊端,给赵祯留下深刻的印象。故赵祯并没有过多干涉前方将领的指挥,更没有临行授什么锦囊与阵图。

但将从中御政策依然存在。

这个中不是皇上,而是前线大本营里指挥的文臣,比如范雍。

坐在安全的州城里,对将领说你们怎么怎么做,韩琦也做过类似的事,导致任福大败。

然而战场上变化万千,往往一阵突然到来的狂风,一场暴雪,一场大雪,战斗形势立即改变。故孙子多将说兵无常形,甚至有的名将根本不去看兵法。因为即便看了,不可能照搬全抄。

本来文臣对军事就不善长,再用了将从中御的政策,故宋军将士虽勇敢,很难获得大胜。有,但这几场大捷,全是前线指挥独专大权,包括童贯,连宋徽宗的圣旨也不听,这才取得的。

为什么有了这个古怪的国策?

原因很简单,控制将士有种种奇怪的想法,否则想来想去,会对朝廷不利。

打仗的武将领本来权利很小,再缺少想像力,指挥权上完全是一个傀儡,这个仗还怎么打?比如狄青昆仑关大捷,若不斩杀杨畋,听从余靖的安排,还能不能取得昆仑关大捷?

将从中御政策,使武将危害性无穷的减弱,但别指望打胜仗。

消极防御政策完全是赵匡义造成的,高梁河战役失败,也不是大不了的事,胜败军事常事,但赵匡义害怕了,开挖塘泊,种植庄稼树城,包括杨延朗三关也是这一政策的产物,只是御防,而不是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