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皇宫里没有苗贵妃与小公主,多了几个客人,张士逊、章得象、李若谷、张观、宋庠、王鬷、夏守斌几位宰相,赵祯坐在正中,郑朗一一行过礼后,赵祯说:“郑卿,坐下吧。”

“谢过陛下。”郑朗坦然坐下。

赵祯又说道:“诸卿,继续。”

还是在说元昊的事。

有的说打,有的说和,张士逊则是一言不发,郑朗也一言不发。

赵祯听得烦躁,扭头看着郑朗问道:“郑卿,你有何意见?”

“延州有没有消息传来?”郑朗反问道。

张士逊摇了摇头。

对三川口战役,郑朗同样不敢说,看范雍能不能听进去自己的意见,听进去了,做了防备,就不会有三川口的悲剧发生。听不进去,悲剧依然会重新上演。

但这么久没有奏折传上来,大约凶多吉少。

其实罪盔祸首是朝廷的制度,还有一个人,杨偕!

本来没有这场悲剧的,张平上书说有二十万军队,那是包括有战斗力的禁军、乡军与蕃兵,甚至包括李士彬的十万蕃兵,朝廷真正驻扎在西北的军队,此时并不多,又被分摊在多处地方。所以延州被围,几路军队合力营救,只调动了一万多点军力。若再多一点,多那么一点点,刘平手中有两万人马,会是什么结果?

或者夏竦的提议若通过,提前半年训练一些强大的当地乡兵出来,又会有什么结果?而朝廷仅仅付出的是一部分钱帛与武器。

想到这里,郑朗说道:“臣有一个办法,能彻底消灭元昊。”

“说来听听。”赵祯眼中闪过一线光亮。

“杨偕说霍去病仅率八百士兵,在匈奴纵横无敌,李靖三千军队大败突劂十几万人马,因为不需要西北训练土兵,似乎朝廷也同意了杨偕的说法。以陛下的英明,各位相公的远见,这样做一定有道理的,不如让杨偕亲率五千人马,真不行,让他挑选一万人马,这远比霍去病与李靖动用的兵力多上数倍。让他率领这些人马亲征元昊,一定会将元昊手到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