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一些消息灵通人士来到码头围观,看郑朗到来,平安监专库马随走下船。

见过礼后,郑朗问道:“那边可好。”

“比较顺利。”

“那就好,矿藏如何?”

“属下正要禀报此事,我们二月中旬抵达倭奴国的,六月上旬离开,真正采矿时间是一百零九天,这是账册。”从怀中掏出一本账薄。

郑朗打开,上面清楚的记着每一天的账目,到离开时共计采银五十六万四千多两,得金一万三千两百多两,相比于这两个易采的大富矿,又带去大量火药帮助,所得不是很厚。但一开始,一切草创,从账面上也能看出来,越往后得金银数额越多。因为盯的眼睛多,账面记得同样十分干净清晰。

已经很不错了,发展到赵祯时,整个宋朝一年金课也只有一万五千两,银课二十二万两。实际数量比这数量大,但不会超过两倍。造成这原因,许多矿藏找到,但因为深,以现在技术无法开采,火药没有正式应用,一些矿是藏量少的浅矿,一些是贫矿,等等。

除金银外,还带回来许多伴生的铜铁,那个不占重要地位,郑朗扫了一眼,合上账本,道:“你们做得不错。”

“没有达到知府的要求。”

“慢慢来,明年就好了。”郑朗道。若保持这个采矿速度发展下去,一年采三百万两银子,五六万两黄金,不是难事。仅这两矿就能带来六百多万贯毛收入,四百万以上的净收入。况且还有南方的铜矿在寻找中。利润是其一,国家有了充足的金属做货币,受益更大。

“王内侍在那边还担心知府不满呢。”

“不会,但要谦虚谨慎,毕竟暂时这中间一大半是朝廷的。回去时对他说,辛苦了。”

“是。”马随眼中有些兴奋,还有些敬佩,道:“郑知府的格物学果然博大精深,在几千里之外,居然就知道哪里有矿。”

“……不用夸,再问你一件事,那……办得如何?”

“我们离开时,王内侍已安排人将他们往矿上送,但王内侍发现杭州依然有船私自到倭奴国,不敢将人送回来。也担心,纸包不住火啊,早晚这件事会让倭奴国的人得知。就算杭州的事务解决,还有他港的国内船只。郑知府,索性借着此次机会,再放一放吧。”

“放终归要放的,至少沿海各港的海客让他们加入,但我也在等,等南方的消息,这样放得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