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会儿杨九斤又担心地问:“将人放了……朝廷会不会追究?”
作为郑家的谦客,这是很正常的心态,担心自家小小娘子出事,又担心自家主人的前程。
“他们都有户籍,有家人在杭州,担心什么?”郑朗淡淡地说道。说完,吩咐衙役们吃午饭,就着干粮与咸菜,草草地吃了。忽然远处驶来一艘小船,船上的渔夫将船摇了过来,问道:“诸位可是杭州的官员?”
“某正是。”
“有人托小的带一封信给诸位,让诸位到青鱼礁。”
“带信的人在何处?”
“在海上。”
“多大岁数?”
“是两人,四十来岁。”渔民小心地答道,自己带这封信得了几两银子,可看这架势,未必是好事。
然而郑朗放过了他,说了声:“多谢则个。”
问清青鱼礁的方向,将船驶了过去,又往南去了一里多路。越往南去,岛屿会越多,地形也会更复杂。并且航道也渐渐窄了起来,除了各个大的岛屿外,还有一些石礁,有的狰狞浮于水面,有的潜伏于水底。后者最可怕的,一旦碰上去后,船只十有八九会搁浅。所以宋代近海的船只多是小方头的钓漕船,但也根据船主的需要,型号不一,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
青鱼礁便到了,一个鱼状小石礁,似一条青鱼浮于海面,面积并不大,不到半顷地,边上是光秃秃的石头,唯有中央部分长着一些稀疏的树木。但还有一些船只存在,多是为了生计,出海打渔的渔民。
不知道对方在何处,郑朗站在船头看,忽然又有两个大汉驭着一艘小船驶来,对着他们大喊了一声:“郑知府可在?”
“我在这里。”
“请跟我来。”两个大汉说着,驭船继续驶向南边。
女儿在对方手中,郑朗只好指挥着船跟在这艘小船后面兜来兜去。
天渐渐暗了,兜了好几个小时,若不是带了一个熟悉这块地域的衙役过来,郑朗都不知道让他们带着转到何处。但对方的用意很简单,派了两个陌生人,这个不难,从明州或者越州,甚至从对岸秀州找两个人过来,人海茫茫,自己如何去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