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张夏听得很郁闷。
但英雄不在年高,人家虽小,可确实有看的资格,比如郑朗外放太平州才多大一点?
“那为何来我家?”
“这是郑大夫给你的一封信。”王安石说道。
“哦,拿来。”张夏道。
王安石从怀中递出一封信。
就是郑朗更科学的治塘堤方法,鱼鳞塘。
钱氏竹笼法是比较先进,但也有不好的地方。现在没有铁丝,捆扎竹笼时,只能用麻绳甚至草绳捆扎。然后将石头放于其中,打下木排进一步防固。
可是海潮每时每刻都在冲击江堤,抛去风暴不提,每到月圆之时,钱塘江立即换成一个狼人,又凶又狠的一次又一次袭击坝堤。
如若久不治,或者治理松懈,石头缝隙里填塞的泥灰与泥土被摇动冲走,石头也接着晃动,造成捆扎竹笼的绳子松弛腐烂,甚至被石头移动磨断。竹笼崩溃,江堤崩塌,决堤开始。
有铁丝也不行,还有一个腐败锈化的过程。
后来又出现木板法,但费用昂贵又不合理,于是出现一种更科学的塘堤方法,鱼鳞塘。
这个妙想是从栈道而来的。
古代一代山区通向外界道路不便,一个人空身可以翻山越岭,但带着辎重与车辆,如何翻过那一座座大山?便想出一个方法,从山崖打上一个个洞眼,将木头塞于洞眼中,上面铺上木板,特别是四川通向陕北的栈道,多是这种形式。还有一些险恶的河道,不好拉纤,同样使用此法,铺上栈道,并且在栈道上面再打眼,里面系上石环,供纤夫抓挠时借力。比如三门峡,时过境往,三门漕运在宋朝远不如唐朝,还是有百姓在使用唐朝的栈道拉纤,将船只拉过三门,通达关中。马上西北战役一打响,这一道漕运还会更重要。
后人将竹笼法与栈道两法结合,不用竹笼了,直接在潮平时下石,但外围的石头都设有石环,用绳索将石环相接起来。因为不是竹笼,石环全在堤外,便于更换绳索。但这样一来,外围的石墙成了一个整体。甚至里面的石头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串连起来,使整座大堤形成一个整体。再填上泥灰,打下木排。
远远看去,江堤象一片片鱼鳞一样,所以又叫鱼鳞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