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没有人能翻开历史的真相。否则能看到很多,比如苏东坡在《易传》里第一乾卦中所说的话,君子日修其善,以消其不善,不善者日消,有不可得而消者焉,小人日修其不善,以消其善,善者日消,亦有不可得而消者焉。

不能上下句联在一起读,那么意思会相左,仅摘出这句,很有积极意义的,是人有善的一面,有不善的一面,君子消其不善,小人修其不善。

但苏东坡又说道,中庸曰,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善中者佛性之异名,而和者六度万行之总目也。致中极和而天地万物生于其间,此非佛法,何以当全?

苏东坡学问天人,大家一起在创新,于是他也创新,喜欢老释,汇通老释之说,以佛解老又通于儒,统合三家。

旁征博引也无可是非,博采众家之长更是学术进步之道,然而苏东坡这样做,未免太过儿戏,以才气凌驾于庄严的学说之上,玩股于他的三百年第一才学之胸间,因此杂而舛,借鉴还是有的,但因此为后人齿,故《宋元学案》排名时第一是胡瑗与范纯祐、其次是孙复与石介、第三是戚同文与范仲淹等等。但倒数第三是王安石的新学,倒数第二便是苏家的蜀学。

郑朗不会去做。未发之前的准备是中,结果是和,过程就是中庸。与老释根本无关!

老释法名杂阴阳纵横等诸家门派,也吸纳了一点,主要的中心思想全是孔孟荀,并且以孔子本人的思想,以及思想延伸展开论述。所引用的论据全部来到孔夫子的书籍或者他修的诸书籍,夫子学习的周书。少量杂以孟荀,其他各家各派各教,一句也没有。有,但谁人知?

是不是真正的儒学书籍。

可是各个儒者看后全部瞠目结舌。

比如内圣外王,最早提出来的是庄子,可最适应于儒家。比如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是内圣的表现,也就是修己。敬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是治人,也就是外王。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基础才能实现目的,只有实现目标才能完善基础。相对相生的一对关系。

这是夫子的矛盾之处。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做不到如何要求别人做到呢?

但治人是终点,治人也就是治世,不可能说一说仁,天下太平。

考虑当时的环境,没有契丹,更不会有英吉利,法兰西,因此夫子想再次出现几百年前天下攘周,秩序井然的大同环境。不过他心中还是隐隐感到不用武力不行的,比如六艺中的御射,他本人也是一个剑术高手,比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平。

让郑朗一一摘出来,这个内圣外王变成恩威并用,自己人以恩为主,外人以威为主。但即便是伐,也是伐无道,不是穷兵黜武的那一种讨伐。这才构成内圣外王的真正有机整体,与时俱进!杂以恩威相调。

仁者无敌,去对党项人对契丹说去,咱仁了,你也仁吧。行不行?这有王,有义,有直,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