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相信,这是一个奇迹之城。”

稀里糊涂的被带到作坊,两人将其他几个管事,以及作监陆二郎召集在一起,说了放利息给马知州与黄知军的事。

说的道理很简单,一条长江之隔,往北去的更远,有可能因为气候差异,蔗已经不甜,但可以在江边一些地方种植大量甘蔗。

马黄二人点头。自己不象郑朗初期,田地分得多,仅靠粮食是不够的,况且都是赤贫之家,没有额外的副业,秋后到来,税务一加,若家中发生了什么事,一成半分的利息,也未必偿还得起。

自己向郑朗讨要蔗种与棉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两个管事继续说道:“想要作坊有前景,周边地区必须有大量蔗源,这次资助,不但是帮助无为军与和州圩民,也是等于帮助糖作坊自己。说不定宣州与广德军也可以学习甘蔗载种,以后不用从遥远的江浙,就可以调运大批蔗源提供作坊生产。再说,两个太守也是美意,又有一些年息,各贷民们手中又有地契,以地契作担保,为什么不能放贷?”

马黄二人再次点头。

这就是商人与朝廷的区别,商人无时无刻地不在想将利润如何扩大化,朝廷专营,那么官吏除了搜刮出政绩外,要么就是贪墨。

陆二郎却站起来反对:“不行,二月一过,蔗糖停下生产,所得盈利必须上缴朝廷,我不同意此举。”

争论很久,宋唐两个管事说道:“那就投票决定。”

六个人六股,陆二郎两股,以股份多少决定争议结果。

但是马黄对视一眼,心里皆想到,还真来啊。

真的投票了,以举手形式投票的,四人赞成宋唐管事的提议,都是外地那些大户人家,他们整好占据四成,背后的主子又有钱,不在乎马上就有收成。

太平州自己的两位管事选择了弃权。

让马黄觉得很惊奇。

不过是有条件的,贷的利息低,每户不能超过二十缗钱,多了必然偿还不起,那怕是百分之十五的年息,而且以两缗钱一亩地的价格以地契作保。偿还年限最多为四年。贷的时候必须要带户册,证明是圩民,与户等。种植的甘蔗必须归糖坊所有。

诸如类似的一些琐碎条件,但不算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