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反对个屁,今天黄河一决堤,朝堂上的大佬们会想粮食想得发疯,只要有粮食,什么也不会管。这是最好的机会,今年不会反对,明年不会反对,到了后年,掣肘重新开始,这样的大圩,还不知道会让朝堂吵成什么样子。

不说四千顷,就算三千顷,三十万亩地,一百多万石粮食,外加赋税桑麻,几千户人家,几万百姓,一个前景远大的长江良港。是什么样的功绩,什么样的利益?

“放心吧,朝堂上的事,我来。”

朝堂对赵通判很遥远,这句话让他产生误会了,道:“好,只要京城不反对,我配合知州。”

赌上一把,失败了彻底回家,成功了作为二把手,同样能飞黄腾达……

郑朗大喜,别看他是知州,通判同样有着很大的权限,若不配合,成心掣肘,会给他带来难题。伸出手说道:“赵通判,他日你我姓名必然因为此事名载史册。”

载于史册啊,谁不喜欢,赵通判终于开心的伸出手,两只手在空中握在一起。

但诏书还没有下来,此事先保着密。

然后交待事务,他要逐一考察,州里的事务只能交给赵通判处理。忽然门房进来禀报:“大郎,外面好多人要求见大郎。”

“看看。”

打开门,看到有几十名老百姓,衣着打扮来看,有穷有富,问:“你们找我有什么事?”

这些人一起跪下去,道:“知州,我们皆是无子人家,知州能不能开恩,将求子观音放了。”

求子观音放了?自己有这能耐?不管他们的语误,郑朗眉头皱了一下,这个泼和尚看到自己对付张家六虎,老实了一阵子,又看到自己夫妻善待百姓,胆子再度壮起来,居然鼓动百姓来胁迫自己。

道:“有一些情况你们不知,不过很快了,长则两三个月,短则一两个月,本官调停好,自会给你们一个交待。”

说得很含糊,是调停,交待好会放开那院。

能放吗,必毁无疑,又不愿撒谎,于是换成这个让人容易产生误会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