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处是一个小圩,大约几百亩面积,里面有好几种水稻,有的稻穗黄了,大约是早熟品种,还有稻蕙垂了下来,闪着绿油油的光泽,这是中熟品种。

相比于唐朝,宋朝的耕作技术日益发达,从选种到浸种、施肥,对肥料的重视、沤熟,甚至到嫁枝、移载,种子的改良,生产工具的改进,等等,很接近后世的标准。

但缺少至关重要的两样东西,杂交技术,与化肥,产量相比于唐朝,提高许多,可总体还不是很高。

最高的地区就是圩区,亩产高者能达到六七石,少者也能达到三四石,平均五石以上。

可圈圩也没有成熟,眺望远处,视线尽头就是沼泽区,六月末,夏水始大,能看到白茫茫的泽水,但也能看到长得青葱的芦苇与茭白,坚强生长在茫茫无边的洪水间。

太阳西斜,郑朗才带着大家下山,沐浴了一下。

寻了一家客栈住下。

然后再度返回茶楼,茶楼后面是澡堂子,前面还是喝茶的地方,喝茶,顾名思义,三五个好友,一边喝茶一边拉家常子。通过他们聊天,能听到当地的一些情况。

但大半话题,却是围着自己转的,首先是长相,貌如潘安宋玉,郑朗不自信地对王安石低声问道:“象不象?”

王安石老实地回答:“一点都不象。”

几个少女一起低下头窃笑。

然后是才高八斗,天下无双。郑朗又问:“象不象?”

“略象那么一点儿。”

郑朗道:“也不象。”

八个小婢再次低下头窃笑。

又说了,头长瑞角,脚踩祥云,郑朗问:“你们有没有看到?”

王安石再次老实的答道:“根本就没有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