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很让人眼热,所有举子看着郑朗在小黄门的带领下,又再度进宫,一个个十分眼红。其实几位宰相倒是很看得开,如果自己是皇帝,手下有这样一个奇少年,同样重视之。
还没有知道全部原因,那份友情,赵祯不大好意思说出口的。另外一些进谏,比如上次的进谏,利国利民,可为了保护郑朗,又不大好说出口的。这数一数,即便是宰相,除了处理政务外,进谏也不过如此。能让赵祯不看重吗?
看重的仅是眼下,若后来黄河决堤、党项入侵陆续的如郑朗所说的发生……
此次让郑朗进宫,倒不是为了政事,自己说过的话,没有承诺,赵祯有些羞愧。见了面道:“朕失了言。”
“陛下是指榜下捉婿,仅禁之未惩之之事?”
“朕宣王德用进宫,他说朕答应了进士,又裸开他的衣服,让朕看他的伤疤,然后又拿一片梧桐叶子,在朕眼前摇晃。”
“梧桐叶子,指周公进谏周成王的典故?”
“可不是,朕不能食言,然不处罚崔全忠,就不能对其他举子进行处罚……”
“陛下还是心软,若提前将诏书颁发下去,王相公也不能无理取闹。”
“朕是不是有点妇人之仁哪?”
“……”郑朗怎么好回答?
“但朕暗托权提点京仓草场李都监说合一下,从诸举子中选了一个举子,洛阳王尚恭,他也同意了,又派了人前往河北向秦家议亲,朕又听了秦家有三子,皆未致仕,授其二子做了小吏,你看如何?”
符合赵祯的一惯作风,大臣让他宠得不成样子,有时候吵得无奈,于是两边和稀泥。试想一个举子,国舅保媒,谁敢不从?郑朗想了一下,此人自己不认识,但记于史册的!无论是在学问,或者在仕途上,此子都远远地胜过三舅哥。再加上两子为吏,秦家不算委屈。或者说,反而因祸得了福。
“陛下仁爱,做陛下的臣子乃是幸事。”
郑家子不再坚持己见,小皇帝开心了。也说明了郑朗此时在他心中的地位,若不看重,何必在意郑朗有什么想法?以后要大用的,因此召到宫里来说一说。俺也为难,王德用有过大功,朕又提前做了承诺,没有办法啊。
郑朗知道再劝也没用,就这性格,两小在自己潜移默化下,还继续存在着分岐呢,况且小皇帝。继续道:“但陛下的话,使臣想到了两个太后之弟,皆不以学问见长,然吏治如何?德操如何?”
两个国舅皆是很不错的,刘美是一个好官,李用和也是一个好官,小心静默,推远权势,因为他多任武职,于是将朝廷给他的公用钱,也就是那个招待费,充作军费,以赈贫困士卒。现在得宠一时,不营私宅,租官舍居住。别看范讽说得唾沫星直冒,论德操,离这个大舅舅差的可不是一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