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解元好孝顺,居然学业之余,还想着将几个娘娘接到京城看市灯。”

“你说的是废话,郑家小郎要悟道,读的是圣贤书,怎么能不孝顺?”

“唉,我家孩子也在读圣贤书,为什么不争气?”

“你家的孩子……去!好比吗?倒是这几个娘娘好福气。”

“也不是啊,我听说了,他的大娘人很好,若没有大娘教导,郑解元怎么会迷途知返?”

听着诸人的议论声,郑朗哭笑不得。

大娘人很好是不假,比如其他的几个娘娘,除了亲娘四娘外,换作那一家,丈夫一死,都会将她们撵走,或者另盖几间小茅棚子,就象范仲淹母亲在朱家那样,你爱住就住,不住拉倒。

但若不是自己,郑家也就早垮了。再比如小皇帝心很软,于是自己跑到皇宫里,要茶要座,若是武则天,或者秦始皇,自己敢不敢?找死啊!所以小皇帝才执政后,那几年那个乱啊!还好,学得快,渐渐会了一些权操之术,才不至于误了太多的国事。

为什么人一软,就会受到别人欺负呢?郑朗想不懂!

来到山棚前,大娘说:“好大。”

“大娘,还没有点灯呢,一点灯那才叫好看。”江杏儿甜甜说道。

大娘看了看她个头,又看了看儿子,反而有了心思。没有那个约定,儿子也好成亲了。郑家门丁单薄,这要拖到什么时候?想让儿子与两个小丫环圆房,又不敢。万一有了孩子,是喜事,可崔家那边怎么办?

二娘不知道大娘的心思,看着山棚,可惜道:“天家这得花多少钱啊?”

穷苦人家出来的,虽嫁到郑家后,生活一直很质朴,看着这张灯结彩的,心中心痛了。

“天家与民同庆,花些钱也值得。”郑朗说道。此时没有西夏之逼,国家财政并不困难,若穷,穷得只剩下钱了。但到了小皇帝手中,无论他怎么治理,面对西夏所困,造成的庞大军费开支,即便有钱,财政也渐渐困难起来。再加上英宗那个大混蛋一闹,于是呢,神宗上台,将内库的账面一查,整傻了眼。

其实几位大佬若听郑朗的话,此时李元昊才执政,西夏不稳,若安排恰当,有很多机会将这个威胁扼杀在萌芽中,至少能减轻他的危害性。然而几个大佬全认为郑朗是迂阔之言。

能想出这条对付契丹人的主意,郑家子难得,可对党项人的看法夸张了。不过也不容易啦,毕竟才十五六岁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