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谁也受不了。
郑朗呆了几天,终于要回去,不然到了元旦,还呆在少林寺,那也不象话。回到家中后,看到这场景,郁闷得不行。连老太太都恨上了,想到了老太太,他灵机一动,喊来村中的一个石匠,让他吃了一点苦,连夜刻了一个大石碑,刻好后放在门外。
第二天,虽元旦即将到来,还有学子登门拜访,可来到郑家门口一看大石碑上的字,呆住了。
石碑上刻着几行字:
孟懿子问孝,夫子曰:“无违。”太后、陛下、皇后,乃百姓之父母也。小子乃一介布衣,侥幸得入中宫,太后问,予答,陛下问,予亦对之。而小子其间多有固执之言,冒犯之语。虽发自公心,而逾于礼制。承蒙太后宽宏不究,非以为幸事也。今以违礼之举,邀幸于天下,结交诸友,夸耀世俗,可乎?闭门哉!
虽然我无辜进狱,辨是对的,虽然太后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我没有屈服,辨了几句也是对的。可若是用来夸耀,那么对不对呢?我关上大门了,你们甭来害我。
请问,看到这几行字,敢不敢再敲门?
一个个叹息良久后,琢磨了再三,只能离开。
先是刘知州得知的,闻听后哈哈一乐,好主意。害得我还在城中担心呢。
消息也传到了京城。
老太太先是愕然,然后笑骂道:“此子无赖,居然用哀家做挡箭牌。”
“太后,臣以为他也是无奈之举。否则登门的人多了,确实没有办法安心学习。”罗崇勋道。
“他是多此一举,当真哀家不知道?哀家正准备召他进入太学造就,不过这样,哀家也就放心了。”其实老太太也没有生气。虽然做了挡箭牌,可这几句话当中,隐含了名份二字!
特别是那句,无违与那句太后陛下皇后乃是百姓父母也,让老太太感到很满意。
不过召他入太学,也是发自内心。可让这小子将这难题化解,老太太心中又犹豫不决起来,这小子似乎学问全部来自野路子。并且这条野路子走得似乎蒙对了。
到了太学不行,那必须经过正规的教育,与他的野路子是两回事。想了想,对罗崇勋又说道:“你去将小宋与晏学士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