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并不是象许多后来的史学家所怦击的那样,能指责的就是军事软弱,内治十分好的。也注意缓解贫富之间的差距,减少社会矛盾。比如科举,先是糊名制,可是主考官还能根据字迹却辨认那一个考生的试卷。比如象自己写的字,天下独一号,想不认识都难。于是又实现了誊录制,然后用焻、躬、任、贤等这些字作为卷头号,学子考完后,再发往誊录房重新誊录,然后才交给主考官审阅。卷子录中者,再到别房复考,不是学子考,是诸官一起审议。名次排定后,拆号对名单。

还有其他的一些措施防止舞弊现象,虽防不胜防,不过比前朝做得更完善了。这也给了没有社交能力的寒门子弟一个机会。因此祥符八年省试都实施了这一制度后,真宗问王旦等人:“可知姓名者?”答曰:“人皆无知,此真乃搜求尽寒俊之策也。”

尽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舞弊还是避免不了。并且字写得好坏,也是关健,若写得不好,誊录官吏都会有意刁难。更不说以后为官了。这也说明了宋朝的政策。

娄烟兵未发,仅凭此议,就赢得了人心。

摸了摸鼻子,说道:“背后有高人哪。”

第四十一章 花会(中)

“朗哥子,你那四首……”朱少春迟疑的问道。

虽纨绔,不是当真的不懂事,这个娄烟象一条大黑鱼一样,阴在水草里一个多月没有动静,临近花会时,忽然高调起来,凶狠的扑向了其他四个行首。

若大获全胜,那么自己哥几个的安排,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那个不会。”郑朗斩钉截铁地说。

除了晏殊与柳永二人外,其他人皆不行,就包括杨亿、张先,或者被自己哥哥剥去状元的宋祁。他虽有才气,在词上的造诣也就这样了,能拿得出手的两首词,一首是《锦缠道》: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柳殿宫眉,翠拂行人首。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还有一首《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一个写得活泼,一个写得雍容。

但也只在北宋之初扬一下名,后来诸多大家一出,这两首词根本就不算什么。况且这还是他做了尚书之后,岁数也大了,才写出来的。正因为两首红杏,才博得了一个红杏尚书的美名。

现在让宋祁写,即便状元之才,也未必写成什么样子。

他信心十足,可哥几个很担心。武三郎问道:“大郎,她请了高人的。你也是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