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象龙四海之流的人物,在债卷司拿到银票之后,当场便表示愿意继续购买定州的债卷,龙四海当年购买债卷,本就是一种政治投资,钱收不收回来根本不在乎,反正这两年,他跟着李清已不知赚了多少钱回来,眼下看来,当年的这一点投资完全拿不上台面来。
而向文金这样有把柄被统计调查司捏着的大商,只要清风不去找他的麻烦,用这些钱买个平安,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继续发卖有期债卷便成了定复州讨论的话题,连刚刚在归附的并州百姓士绅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对于继续发行债卷,定州高层一连商量了几天,终于决定将这个政策延续下来,债卷司这个临时衙门便继续存在并转正了,对于李清而言,他是很乐于如此的,在民间,在士绅商人们手中,存在着大量的现银,这些人赚了银子,很多人并不是拿来扩大生产,扩大经营,而是将其私藏起来,装在地窖之中发霉,这在李清看来,简直就是浪费,钱只有流通起来,才能体现他的价值。
发现官府信守承诺,原本只能私藏在家的银子还可每年稳稳地赚回一笔利息,百姓们也是兴高烈,奔走相告,当然,这也是对李清本人,和李清控制下的政权的一种信任,换一个统治者,大家不免担心要被他侵吞了,但李清这些年在定复州积累子极高的声望,既然有大帅出面担保,大家一些小小的担心也一扫而空,债卷在李清控制的区域一时成了最热门的东西。
债卷司从原来的冷清衙门一跃而成了炙手可热的部门,原因无他,因为定州发行的债卷分为三种,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而且数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这是李清与他的高级幕僚们通过仔细研究,反复论证,确认无论发生了什么情况,这些债卷到期后都有能力归还本息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否则到时出现了烂帐,就会导致信用破产,这对于李清当然是不可接受的。
数量有限,但购买的人却多,这便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付正清的这个债卷司当然便成了大腕了。
第三百八十六章 定州内事(2)
龙四海坐在镇西候府的内厅里,一边品着茶,一边等着李清的接见,他相当的满足,如今李大帅日理万机,多少官员都难得轻易见到大帅,但自己每次求见,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即便大帅实在抽不出时间,也会给他在其它时间预约出一个时间段,这让龙四海不禁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更让他的地位在定州,特别是在他所处的静安县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静安县令有时也拜托他在见大帅的时候稍稍提及一下静安。龙四海是静安人,他在大帅面前的地位高,大帅自然而然地会更注静安,这样自己露脸的机会也就多了。如今龙四海可不是以前见县令还要苦苦等待的人,特别是他的儿子龙啸天就任崇县县令之后,他的地位更是水涨船高,定州官员士商都知道,谁就任崇县县令,基本上就意味着要飞黄腾达了。
龙四海在这几年中,家业也是呈几何呈度上升,对军中一些业务的垄断,让他的财富在迅速积累的同时,也开始插足其它行业,对于这样在大帅面前的红人,各行各业也都不得不接受他的介入,在定州商界,他已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如今,他已是定州商贸司商人们选出的副司长之一,对定州商业政策已有了相当的发言权。
今天他来,是专门就棉花的问题来向李清汇报的。棉花被李清发现并引入之后,没有人敢冒险大面积种植这种完全没有任何栽种经验的新作物,又是龙四海捷足先登,其实倒不是他慧眼识珠,而是他认识到一定要抱紧李清的大腿,管他这种作物是成功还是失败呢,重要的是让大帅看到自己对他的一片赤胆忠心,即便在这上面赔了本儿,大帅手稍微松一点儿,自己在其它方面就又赚了回来。
在静安县他一口气买了数万亩土地,找了一批擅于培养作物的老农,摸着石头过活,凭着从李清那里听到的一鳞半爪的介绍,居然让他一击成功,今年棉花大丰收,每亩产量达到了惊人的四百斤,看着苍库中白花花刚采摘下来的棉花,龙四海心花怒放,立即屁颠颠地奔来给李清报喜,而李清一听说是关于棉花的问题,立即便决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见他。
虽然在偏厅等了有快一个时辰,杯子里的茶也早已喝成了白水,但龙四海一点也不焦急,四平八稳地坐在哪里,在候府内呆的时间越长,在外界便越能证明自己在大帅眼里的重要。
从午后一直等到太阳偏西,龙四海再有耐心,也是昏昏欲睡了,直到这个时候,才听到内堂传来脚步声,听到李清说话的声音,龙四海立刻精神百倍地站了起来,揉揉眼睛,拍拍脸庞,尽量让自己看起来精神焕发。
“龙先生,久等了久等了!”看到向自己行礼的龙四海,李清笑着虚扶了一下,道:“坐,坐下说,今天会议稍稍长了些,倒是让龙先生枯坐半日,实在抱歉。”
龙四海笑道:“小人等大帅,别说只等半日,便是等上一日,那也是应当的,大帅日理万机,能拨亢相见,便是小人的福分了。”边说边向李清侧后的路一鸣也行了一礼,路一鸣却是拱手回了一礼,如今龙四海在大帅眼里地位颇高,龙啸天亦是前程看涨,路一鸣自然不会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