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锦的任命还不止这些,除了枢密使这一要职之外,晏殊名誉上兼任三司使之职,但在朝廷上公开表示精力不济,三司职权交予三司副使苏锦全权代理,鉴于苏锦在大宋财政税收上的贡献及手段,赵祯也很乐意让苏锦接受财政,尽快从战后的萧条中恢复过来。

苏锦明白,此刻的当务之急应当由军事转移到生产恢复缓解财务上来,兼并了大片辽国土地和人口,同时也带来极大的负担,近两千万人口的增加,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而且这两千万原辽国的百姓都处在流离颠沛之中。

上京道和东京道的大部分城池都被焚毁,现在他们已经属于大宋,这些地方都需要重建。

所有的一切归结到一件事上,那便是财政的创收;除了积极推行发改司的垦田自留政策之外,还需要更多的来钱的门路。

再将发改司放手给李重之后,李重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在拮据的资金和大批的项目之中做出权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为了缓解这所有的矛盾和压力,苏锦决定忍痛割爱,将海外贸易这块大蛋糕奉献出来,收归国有。

在苏记开通海外贸易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大宋各大商家也都盯上了这块蛋糕,战争期间,苏记只来得及再派船队出航一次,还没归航的时候,各大商家已经集结了数百条船只准备跟随苏记的船队第三次出航远洋了。

苏锦再次提出设立市舶司统一管理海外贸易之事,这回赵祯欣然同意,他早已知道苏记已经开通了航道,张尧佐等人早就上书说要收回远洋贸易的权利,但赵祯怕苏锦多心一只没有同意,此刻苏锦主动提出此事,赵祯也感到很意外也有些感动,一直以来,苏锦在他的印象中是个有本事的能吏,但苏锦的敛财也是出了名的,打着朝廷的旗号也赚了不少钱,赵祯也是变着法子的从苏锦的腰包抠钱出来,西北四路一毛不拔任由苏锦自生自灭便是其中的一招。

但这时候的苏锦给他的印象已经转变了许多,自打苏锦甘愿冒险带二十万人马奔袭辽国腹地的那一刻起,赵祯便对苏锦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不仅是个能吏,不仅是个爱钱的家伙,在大义上也是个立得住的人,这回主动谈及将海外贸易收归国有,更是让赵祯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出于对苏锦的补偿考虑,赵祯试探性的提出让苏记参与其中,苏锦却一口回绝,因为赵祯完全误会了自己的意思,赵祯以为远洋贸易收归国有便是禁止私人出海贸易,这恰恰是和鼓励行商富民富国之策相悖,苏锦只是想设立完善市舶司,开设多处港口,鼓励民间商贾贸易,从而收取来往商品进出口的关税而已,这才是长远的来钱之道;若由国家组织船队出海贸易,虽然短时间内利润丰厚,但长远来说不利于大宋整体经济活跃。

在解释了大半天之后,赵祯总算是明白了苏锦的意思,他意识到自己跟苏锦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为了不显示自己的无知,他故作大度的告诉苏锦:“爱卿今后但有想法只需奏上便是,朕无一不允,也无需对朕解释了,朕只需要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大宋着想便是了。”

苏锦要的就是这句话,有了赵祯这句话垫底,他便可以肆无忌惮的实行自己心中所有的想法了。

苏锦即刻下令,在广州、明州、泉州、杭州、密州、华亭等地设立市舶司,全面管理海外贸易之事,凡进出口货物,一律十取其一关税,民间商贾有志于此,可报备在案,但凡走私不保,货物没收之外,还要按照宋刑统新增加的商业处罚条款加以处罚;于此同时,苏锦下令赠送海船百艘与沿途贸易蕃国,鼓励他们主动与大宋通航经商,一来一往之间,又有关税入账。

仅皇佑二年九月一个月,各港口航行出入船只的次数达五百三十余艘,这一个月,市舶司进关税一百五十余万贯,简直让三司官员和赵祯等人惊得嘴巴合不拢。

四条国道接近竣工,为了偿还兑现发行的国家债卷,李重下令每隔五十里设立收费站,挂上收费偿贷的牌子,并在国道上设立公立货站及区间人力运输的公共交通体系。

各处市口的商业税收也在逐渐的攀高,到皇佑二年末,大宋财政税收达七千万贯,虽然各项支出高达一亿一千万,尚有四千万贯的赤字,但大笔的投入集中在这一个年度,假以时日,赤字便会逐渐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