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进?那不是进入夏国境内了么?”赵祯疑惑的道。

苏锦道:“正是要借道夏国境内,从贺兰山口东进,直逼辽都上京,辽大军集结在南边,东西北包括内陆一定防卫空虚,我大军就像一条搅屎棍……不……就像一柄尖刀在狼肚子里划拉,看他六十万大军还能不能安心的攻我大宋,只要他们一有回兵之势,我边境大军要勇敢追击,拖住他们不放,待上京一失,辽人焉有斗志,到那时大局基本掌握在我们手里了。”

赵祯等三人惊得透不过气来,这是何等奇诡的一处,居然放弃正面从侧翼插进,直逼上京;如果真能成功,也许……也许辽国就此便气运断绝了。

“可是……正面的压力那就大了,如果辽人不理后方,采取两败俱伤的打法一味的猛攻南下,往京师逼近,岂不是要糟糕?”晏殊看出其中的凶险。

苏锦点头道:“这便是计划中最难的部分,要不惜一切代价挡住辽人的前进步伐,如果一旦开战,我建议皇上暂避江宁府,无需声张,只说南巡便是;京中二十万禁军也要悉数调集前线;另外打防守之战需的有合适的主将,此职唯一人可担当。”

“范希文?”杜衍脱口而出。

苏锦点头道:“正是他,副职以韩琦担任,韩范二人戍边经验丰富,对付夏辽颇有一手,只要他们二人联手,辽军恐怕没那么容易打的进来。”

赵祯默然不语,对于这样的提议他不能只考虑胜负,还要考虑影响,启用韩范两人将会否定前番对两人的盖棺定论,也等于变相的抽自己嘴巴子,他是皇上,总是要考虑一些别人不会考虑的东西。

“皇上,社稷重于泰山,韩范两人就算有过,也该给他们立功赎罪的机会,范希文年事已高,此战过后不久恐就要致仕,皇上又何必记着他的那些事情,请皇上三思。”苏锦诚恳的道。

赵祯犹豫再三,看向晏殊等人,晏殊微微点头,赵祯终于叹了口气道:“也罢,便启用范仲淹韩琦两人。”

杜衍道:“突入辽国境内的二十万大军由谁来统领呢?”

苏锦微笑道:“如果皇上和诸位大人认为我苏锦还堪一用的话,自然由我来统领,我提出的计划,难道我能袖手么?”

第九百三十九章 借道

原本几位蕃国使节来朝之事是件令人高兴之事,可现在,赵祯虽然也很高兴,却被大战将起的阴影弄的没什么心情了,次日接见之后,被安排在驿馆,由枢密院北房派员随同游览不提。

数日后,诏书发出,急招在邓州做知州的范仲淹和在扬州做知府的韩琦回京,而苏锦也马不停蹄的前往西北,一面整军备战,一面同夏国商议借道之事。

辽人在宋辽边境的一系列动向早已引起夏国的主意,苏锦的来访让夏国上下颇为紧张了一番,宋夏之间的贸易恢复了一年多,皮货药材青盐等换回了大量急需的粮食布匹茶叶等物资,短短一年时间大夏就恢复了不少的生气,叛乱的小部落们也不再闹事,和西面的吐蕃东面的辽国南面的大宋之间也没发生过摩擦冲突,朝廷上下第一次感觉到了和平给大夏带来的好处,朝廷上下关于和宋国和议的争执也烟消云散,原本腹诽野利太后卑躬屈膝丧权辱国的议论,也随即变成了眼光深远高瞻远瞩的赞颂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