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锦摇头道:“好马不吃回头草,新政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又何必再次提及。”

“那你可有什么好办法么?”

苏锦想了想道:“皇上该抽空去西北四路巡游一次,看看臣在西北的成果如何,与臣随行的是西北四路总仓司李重大人,他哪里有一些具体的数字,皇上若可召见他听他面呈,便会知道西北四路如今的大致情形了。”

赵祯道:“朕知道西北四路的情形,三司做过统计,西北四路与庆历二年相较,百姓从十二万户增加到十九万户,增加了人口五十万;耕地从二十万顷增加到五十万顷,确实是飞速发展,这才过了五年时间呢,朕时常说苏爱卿是多面手,无论军政财都是一把好手。”

苏锦笑道:“皇上谬赞,但皇上还没说出最令我自豪的地方,那便是西北四路的商业,十九万户百姓,近四万户已经脱离土地经商,这样便能让其他百姓有大量的土地可种,户均三十亩,且大多为水田;秦州左近的田地开凿渠沟引陇水灌溉,已成塞北江南之像,放在以前,说西北出产大量稻米,谁能相信?从商者获利更丰,明珠城秦州延州等地已经成为巨大的商货集散之地,放在以前,说西北为商家必争之地,谁能信?西北四路的税收早已自给自足有余,这一回援夏抗辽,部分军需都是臣从西北四路的财税中支出,到了明年,西北四路将向朝廷供应更多的税款,这便是变革带来的成效啊。”

赵祯兴奋的道:“竟有如此奇效?你用了什么办法?”

苏锦道:“臣摸索了一套方法,在西北的试行也很成功,臣打算求的皇上恩准,让臣将之在全国推广,臣敢说,两年之内,大宋必有新貌,到那时可与辽人一战。”

赵祯道:“你跟朕详细说说。”

苏锦于是一五一十将自己在西北经营的思路和步骤说与赵祯听,嘴里的新名词不断的蹦出来,什么‘经济特区’什么‘以点辐射’‘无商不富’‘要想富先修路’‘垦田自留地’云云,赵祯听得既云里雾里,有觉得十分的新奇,最为重要的是,苏锦提出的这些东西无一涉及政务,对固有的政策基本未做触碰,这一点让赵祯大为放心,赵祯最怕的是苏锦的办法会触动官员利益,招致众人反对,现在看来苏锦小心翼翼的绕过了这一点。

苏锦说了近一个时辰,赵祯听得津津有味,最后决定召见李重长谈此事,因为具体实施是李重的事,苏锦只是搬了后世的一些发展模式告诉李重,李重才是真正的实践者,某种意义上来说,李重是内行,苏锦只是个理论的贩卖者。

告辞出宫之后,苏锦长舒了一口气,这一切都是他的精心设计,从大殿上的时局分析到语出惊人的提出与辽人作战,就是为了下这一步棋,西北的成功坚定了苏锦心中的那个梦,他不会像范仲淹等人那样从上而下的进行变革,那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举措,从一个不触碰利益群体的角度入手,在经济文化上进行变革,反倒是一条稳妥有效的办法,或许这样的变革不彻底,但苏锦的目标只是想让大宋百姓们的生活更好一些,民智稍微的开启一些,不至于蝼蚁般的浑噩一生,这便足够了。

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时代的开端

大宋庆历七年正月,苏锦正式从西北调回京城,授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同时兼任三司副使,加龙图阁大学士衔;西北四路经略安抚使的职位也正式撤销,原泾原路都部署都指挥使升任泾原路路使,原秦凤路都部署指挥使景泰升任秦凤路指挥使,原渭州通判魏松鹤升任渭州知府,原渭州知府兼西北四路仓司李重随苏锦调任回京,授户部侍郎职。

二月,朝廷成立全新部门发改司,隶属三司所属,苏锦任发改司使,李重为副使。

发改司的成立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人们纷纷议论发改司是个什么样的衙门,苏锦居然会出任发改司使之职,足见这个新衙门有其独到之处。

最后的谜底被《明珠报》京城分社首席记者在头版揭开,众人这才知道,发改司是一个主管发展变革事务的部门,这不禁更加的让舆论哗然,当年范仲淹韩琦等人何等的炙手可热,终因新政变革被贬官出京,又扯出什么朋党之事被皇上判永不准入京为官,这时候成立的发改司是否也将步韩范等人的后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