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官倚重吏,断事不明之时,吏却无责,官亦无辜,乃至弊端日盛;官益碌碌,吏则日掌实权,又因胥吏教化缺失,而至横行无忌,滋生腐蛀……”

“……”

“……”

苏锦一鼓作气洋洋洒洒千余字一挥而就,脑子里思路无比的清晰,将已知的观点一一整合纳入论据之中,另辟蹊径一改一味指责官员渎职贪墨的正常思路,从朝廷纷繁众多朝令夕改的各种政令条文开始入手,指出大多数官员所处的窘境。

由于朝廷为了解决冗官之道,大大的缩短官员任期进行频繁的升迁,导致官员在地方上大多不作为,或者无法作为;而不算是官身的小吏们却能够将职务父传子子传孙,在当地百姓眼中胥吏的承诺反倒比主官更为可信;于是乎便有了胥吏说话往往比主官的话管用的怪现象。

而且小吏们的数量众多,又各自分管一片,所以对于朝廷的政令的理解比那些要统筹决断的主官们更加的精通,以至于主官的决断往往依赖于小吏的判断,从而导致小吏在本职权范围上的权利起着实际上的决断权。

而小吏大多是出自民间,没经过科举,德行上也良莠不齐,加之俸禄鄙薄之极,便会利用手中实际掌握的决断权谋取私利,同时也会想尽办法拉主官下水,进而造成主官的贪墨行为;一旦下水之后,大家互为利用,便肆无忌惮起来。

苏锦又提出了解决之道,例如刑罚上的连坐,例如法令上的精简,甚至提出让小吏也成为官身,取消其世袭制,将官职从七品往下扩大到十品,既可安置大批冗官,又可提高低级官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建议将官员的任期增加,保持一种长时间的动态平衡等等……

苏锦并不知道这种观点会不会被阅卷考官们所接收,但他认定,在这种古代的考试中拾人牙慧不是取胜之道,就是要独辟蹊径有自己的观点才能夺人眼球。

这其实也是一种赌博。

当苏锦小心翼翼的将试纸晾干,并糊好姓名,直起腰来长舒一口气的时候,外边锣声大作,考棚外监考大声叫道:“开号舍,收试纸,停止答题,违者取消资格。”

第六百六十八章 省试(三)

五月十一,评卷取士正式开始,礼部衙门大堂内,经过统一誊写之后的试纸堆在一字排开的十几张长案上,二十余名参与阅卷的官员分坐左右,开始对试卷进行初步的批阅。

第一步便是先将那些诗赋策论交了白卷的淘汰,仅此一项便有一百六十余人被排除掉。

第二步便是针对内容泛泛而谈、错谬百出、文不对题的卷子进行淘汰,这一项淘汰的更多,一千多人在此项上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