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页

这己经是万历初年的现象了,现在情况可能更加严重。镇内见额兵马不足,战力微弱,不过在兵册上,仍是存在着数万的兵马,这都需要朝中及镇内每年拨下大批的粮饷。

他这话出口后,山西镇的许多武将的脸色难看起来,连一些兵备脸上也是难看。吃空饷,己经是牵涉到一个庞大的利益网。

据杨方略巡抚说来,眼下山西镇内数万的将兵及军马中,粮饷,军械,服饰,草料等各样花费巨大,这些缺乏训练的兵马,一年就需要从朝中运来京运年例银二十余万两。此外还有本地省份供应的草料,屯粮米豆等几万石,折色银三十二万余两,此外还有十万余两的盐课银。

或许杨方略巡抚觉得从朝中运来二十余万两的年例银不觉什么,不过山西省及山西镇本地还要供应高达近五十万两的军费粮饷开支,他却觉得当地民众的负担太沉重了。

而且这些年晋地灾害不断,百姓们己是承受不住沉重地军队开支,能供应的粮饷越来越少。加上京中运来的年例银虽说定额是二十万两,不过却是经常拖欠。

特别是这几年,更是一年年的短缺。至于钱额不足更是常事,有时一年能运来十万两年例银己经算是很不错了,这当然不能满足当地军队的需求。

粮饷问题现在己是成为困扰山西镇上下的大事,放在国朝初时,那时还有许多的屯粮收入,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地的军队问题。如明初时山西镇有屯田地三万三千余顷,合田地三百余万亩,征收的屯粮子粒,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地的军队用度问题。

眼下镇内各处的屯田,唉,不说也罢!

杨方略巡抚一点一点道来,黄来福只是点头,并不先期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265章 规划

对于杨方略巡抚说的山西镇财政困难及屯田问题,黄来福当然心知肚明。

不论是从历史中的了解,还是到这个时代自己所知的,山西镇的屯田,早己是名存实亡。

早在明中期的宣德年中,镇内各处的屯田膏腴之地,就大部分为镇守官及各卫豪横官旗所占,俱不报输粮。间有报者,十仅得一。

正统年后,军屯制更为益弛,屯法尽坏,屯军逃亡,屯粮越来越少。到了嘉靖以降,官豪势要之家纷纷求田问舍,广置田产,土地兼并之风更为盛行,军屯之制进一步走入了死胡同。

明初时,辽东镇的屯粮数达七十万石,现今只得十七万石。明初时甘肃镇屯粮数为六十万石,今只得十三万石,余者各镇更少。

军屯制在明初时是解决大明军队粮饷的一个重要手段,眼下各镇屯田无望,只得指望中央了。几十万军队都是张口要粮要饷,这也成为朝廷今后数十年内一个沉重的负担,直到大明财政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