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昌与郝杰二人自然也在查阅中。
眼前的这位经略备倭大臣宋应昌貌不惊人,看上去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年文官,还有点沉默寡言,不过黄来福知道他深通韬略,熟知兵法,是个处事稳重的人。当朝兵部尚书石星几次请战,想亲自领兵去朝鲜,不过都被万历帝拒绝了,而派遣宋应昌领军入朝作战,可见宋应昌在万历帝心中的地位。
至于宋应昌旁边的郝杰,也不是个普通的人物。郝杰原为都察院监察御史,万历十七年时,他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辽东。万历十九年春时,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李宁,在一次领军出击时大败,数千将兵死伤大半,李成梁不但不追究李宁临阵脱逃之罪,反而上书请功。郝杰立即写奏章,向皇帝直言真相。
事情败露后,李成梁不得不引咎辞职。郝杰则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协理京营戎政,升任右都御史。在援朝之战时,郝杰还非常注意收集日本的情况,于万历二十一年时,编写出《日本考》一书,全书共分五卷,内有日本国图,倭国事略,历史沿革,字书歌谣,文辞歌赋等内容。不但为当时大明朝堂决策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成为后世研究中日交流史的权威之作,中华书局多次重版发行。也是个极厉害的人物。
见过宋应昌与郝杰后,李如松又为黄来福介绍自己身旁的五弟李如梅。李成梁一共有九个儿子,当时人称李家九虎将。长子李如松,次子李如柏,三子李如桢,现任指挥使,后镇辽东。四子李如樟黄来福也见过。五子李如梅,就是眼前这位。其余诸子李如梓、李如梧、李如桂、李如楠等人,后来最少都是官至参将。
此时黄来福看向李如梅,见他头戴八瓣帽儿铁盔,身披虎头连锁铁甲。这样大寒的天气,甲上己经结了一层薄冰,身材粗壮,年在三十多岁,口中不时呼出白气,看起去就是一个典型的边关虎将。
听大哥这样说,李如梅抱拳大声道:“防海御倭副总兵官李如梅,见过黄将军。”
在此次的东征朝鲜国中,李如松为提督,李如柏、李如梅、黄来福三人同为御倭副总兵官,因此李如梅以平级见黄来福,并不时打量他。
黄来福心想原来这人就是李如梅,也是抱拳施礼道:“原来尊驾就是如梅将军,来福早己久闻大名,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
被黄来福这样一说,李如梅也感得意,裂开大嘴笑了。
最后是李如柏走上前来,笑道:“黄将军,我们又见面了。”
二人早在宁夏城便相熟,当下二人见过礼,举止间颇感亲热。
……
众人寒暄完毕,宋应昌吩咐李如松好生安置黄来福,又慰问了黄来福几句,然后他与郝杰进城去了。
李如松吩咐李如柏及一个后勤兵官,为黄来福安排营地。
辽阳城内是免谈了,就是在辽阳城的四周,也是扎满了大军的营地。要想找个地方扎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大军扎营,人马都需要饮水,所以需要靠近水源驻扎。最后李如柏的家丁们,在辽阳城北的太子河边找到了一处安营扎寨的地方,总算可以将黄来福这群兵马安置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