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说句不好听的,包含士兵在内,此时民众思想的小农思识浓厚,小富即安的观念极有市场。只要谁手中有了几十两银子,很多人都会想着去过点自己的小日子,享享清福,慢慢的就会害怕刀光剑影的日子,军队中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会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
上面两种情况,都不可不防。
对于第一种情况,黄来福暂时没有办法,只能让自己多开辟一些财源了。
对于第二种情况,黄来福想到了后世的一个解决方法,就是那种公积金制度。斩首一级还是得40两银子,不过这些银子可以只先发一部分,如发个五两左右,余者的35两银子,可以存进公积金内,等士兵满五年退役后,就一起发下。当然也可以有一些特例,如士兵伤残后,或者是战死时,就一起全数发放。如此下来,士兵们为了将来自己或是家人的幸福,就会更努力地去杀敌。
这是一种解决方法,对第二种情况,黄来福还有另一种想法。此前几个月时,黄来福和五寨堡商贾们合谋开发塞外土地,按黄来福的盘算,为了更好地吸引大明的百姓走口外,他将来会在河套一带搞个大明版的《宅地法》,只要是大明成年男子,年满20岁,就可以领取200亩土地,女子领取100亩土地,费用只需每亩地交纳一钱银子,就可以终生拥有,并且前三年还可以免税。
对普通百姓都如此,对自己的军队,黄来福肯定会更慷慨,而且为了吸引大明武装力量走塞外,更好地巩固塞外之地。吸引五寨堡退役的士兵到塞北,那是必然。
所以黄来福决定将来搞个以赏银换土地计划,斩首一级赏银40两,可以尽数换成土地。由士兵们自己决定,斩首一级,可领银,也可以领取河套之良田400亩,还不需交纳任何费用。反正河套之地有良田千万亩,足够让黄来福来赏了。慷他人之慨,黄来福是很乐意做的。至于现在那些土地被蒙古人占据,那又有什么关系?将来把那些蒙古人赶走就是了。
黄来福很有信心,将来他推出的这个以赏银换土地计划,肯定会受到士兵们的普遍欢迎。眼下的大明,虽然很多军户士兵因气候年景问题,对五寨堡的军队及农场生活很是安心,但中国人一向对土地的渴望是根深蒂固,有让自己拥有肥沃土地,做个舒服的地主生活,很多人是不会放弃的。
当然了,眼下推出这些计划的时机还不成熟,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给别人留下朝令夕改的印象。一方面,眼下丰厚的军功斩首制度,还是非常受将士们的欢迎的,有算有弊端,眼下也不明显,还是将来再说吧。
所以这些时间内,黄来福虽然一直在盘算这些问题,一边那六万两的斩首赏银,还是痛快地发下去。他现在的总兵府库房内,秋收后,又有了充足的银子,又可以让黄来福大手笔地花钱了。
……
回到五寨堡后的战后相关总结中,出征的将士们,对于五寨堡军队中使用的火器都是赞不绝口,连友军都是羡艳不己。实战中的效果,加上后世的观念,让黄来福对于火器,一向非常重视。
回到五寨堡后,黄来福己经在考虑是否研制燧发枪了。与火绳枪比起来,燧发枪因用燧石及药池盖,让击发率大幅度上升,从而导致火枪兵地位的改变。特别是在下雨天的时候,燧发枪就更有优势。算起来,17世纪初,大明南京户部侍郎毕懋康就发明了燧发枪,就算黄来福现在发明出来,也不过是提前十几年而以。
说起来,火绳枪和燧发枪两者上的结构并没很大的差别,板机系统都是一样,最大的差别,就在发火装置上,一个是靠燃烧的火绳,一个是用击锤打击燧石。在制作燧发枪,最重要是在燧发上,这燧发是类似一个齿轮的东西,但比齿轮简单。对于齿轮的制作,对中国工匠来说并没有问题,早在公元前400年,中国古代己经开始使用齿轮。只要造出燧发,就解决了一大半的问题。
不过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制作燧发枪,还是有许多与火绳枪不同的东西,黄来福也不知道自己五寨堡的军匠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工巧匠,只能说出自己的思路,让他们先研制试试。